秋天的葡萄沟

2010年07月06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都说秋高气爽,看来一点也不假,湛蓝的天空上飘着一片片白云,那白云高高的、远远的,在秋日灿烂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我们乘坐的喷气客机铆足了劲地向西追逐飞翔,但毕竟没有追上太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我随着乘客们一起走出机舱,不知不觉中踏上了向往已久的西域的土地。

到处是明亮的灯光,一派现代都市的景象,没有一点印象当中的西域味道,但墙上的维族文字却分明告诉我,小时侯在书本上认识的新疆,此时已经在我的脚下。

乌鲁木齐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为了方便活动,我们仍然按北京时间作息。早晨七点出发,就相当于当地的凌晨五点了,我们迎着东方微微发亮的曙光上了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跑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了初升的太阳。

导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多大。真的没错,从早晨一上车就是没完没了的跑路,而且一跑就是几百公里的路程。汽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疾驶,两边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既没有树木,更看不到建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参照物了,刚刚加过油的汽车像吃饱了的野马,在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上狂奔,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老是看着那空旷的戈壁滩,眼睛都看累了,不经意间看了一下汽车的仪表盘,呀!时速达到160公里了,全车的人竟然都没感觉出来。我连忙提醒司机超速了,可司机笑了,满不在乎地说:这是新疆,在这样的地方前后上百公里见不到一个人,不快跑那叫浪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就这样,经过数小时的“不浪费”狂奔,来到了吐鲁番市的葡萄沟。按照事先定好的方案,我们进入维吾尔族农民家里做客。由于时值晚秋,葡萄树上已经没有新鲜的葡萄,但从那些少数快风干的葡萄串上,依然能看到不久前那丰收的累累硕果,感受到人们采摘葡萄时那喜悦的心情。这里的空气干燥,一年的平均降雨量只有几毫米,因而当地人的床都放在屋门外边,起居生活都在葡萄架下,想必维族人的生活一定充满了浓浓的诗韵和无比的惬意吧!

天气虽然干燥少雨,但那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却枝繁叶茂,而且每年都获得丰收,这些葡萄是怎样灌溉的呢?原来这里灌溉葡萄的水和生活饮用的水都是用坎儿井引来的天山雪水,这清澈甘甜的天山水,不仅浇灌了大片的葡萄园,更养育了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的维吾尔人民,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生活习惯。比如姑娘的裙子穿在裤子外、男人都把绿帽子戴、铁床放在屋门外等等,据说是新疆的几大怪。细细想来,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姑娘穿裙子是爱美,但当地早晨和晚上的温差较大,所以穿裤子保暖与穿裙子漂亮就成了有机的统一;维族男子头上都习惯戴一顶小圆帽,而且多是绿色的,这是他们对象征生命的绿色的向往,在满是戈壁滩和黄土的地方,绿色是多么珍贵的象征啊;至于铁床放在屋门外,那就是降雨极其稀少的原因了,把铁床放在屋门外边,既通风透气,又方便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眼下的小院是一座典型的维吾尔式建筑,整个院子坐落在一个大葡萄园里,一排平房是主人的家,屋子旁边是凉葡萄干的凉房,一个长方形的“土炕”上面摆着长桌。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在炕上盘腿而坐,品尝着各式各样的葡萄干,主人买买提老汉用满口“新疆味”的普通话介绍着葡葡萄干:哎!这是男人相,这是女人相,还有黄玛瑙、绿翡翠,品种很多啦,你们吃嘛,很好吃的嘛!

吃完葡萄干,买买提的孙子和外孙女阿依古丽为我们表演了热情、欢快的维吾尔族舞蹈。按照当地人的风俗,客人要接受主人的邀请一起跳舞,这可难为了我们这些与舞无缘,尤其是对于新疆舞蹈一窍不通的客人。但维族小伙和姑娘们热情地拉着我们手把手地教,我们也就比着葫芦画瓢,模仿着走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像鸭子走路,有的像狗熊打滚,有的像公鸡打架,远没有维族青年那样轻盈、飘逸。我们相互看着同伴那笨拙、憨态可掬的动作,早已忍俊不禁,纷纷笑得前仰后合。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