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畅想

2010年08月11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在海边居住,久而久之便有些麻木,渐渐地缺了对海洋雄伟和壮丽的那分震撼与感慨,缺了对海洋柔美和宽容的那分向往与联想……前不久,有幸在无锡又到了一个可称之为“海”的去处,那“海”与我现居的厦门所面临的大海相比也毫不逊色,竟使我又找到了初见大海时的那种感觉。

那是一片竹之海。

竹海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江苏宜兴境内十八万亩翠竹与相邻两省的竹林汇成了这片浩瀚无际的碧波绿浪。放眼望去,满目青碧,山巅深壑皆为竹覆,农田小溪均被竹遮,座座房舍似碧海轻舟,往来的车辆和行人出没水中的弄潮儿一般。清风阵阵里,竹林此起彼伏,似绿浪奔涌;不绝的涛声里,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走进竹海,便恍若融进一个绿色的梦境,躯体和灵魂仿佛也被染成了绿色……

古人云:可一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竹。面对竹海浮想连翩,更觉此话有根有据。

竹和人的生活实在是密不可分,即使是在远离竹乡的地方亦是如此。一柄竹杖能给老者带来多少方便;一支竹笛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一管洞箫,能让人吹去多少愁苦;一把京胡,能演绎多少古往今来的兴衰更迭;一根竹鞭烟管,深藏了多少让孩子们如痴如醉的精灵古怪、神话传说;一张竹制躺椅,铺陈者多少老人睡梦中云雾也似的的往昔……

所以,人们爱竹、敬竹,以至将许多与竹并不相干的东西以“竹”命名:酒有“竹叶青”,植物有“龟背竹”,海产有“竹蛏”,飞禽有“竹鸡”,诗歌有“竹枝词”,连欢庆佳节、祝寿迎亲用的鞭炮,也因了竹的缘故,至今仍被叫做“爆竹”……

一幢房屋,附近植一丛修竹,生活就会添不少色彩、情趣;一条清溪,岸边有几杆青竹,刹时便多几分诗情画意;曲径蜿蜒,两侧若有竹枝掩映,就会成为恋人们的情感寄托;山石危累,其间若有几片竹叶点缀,枯燥就会被生机代替。

人的生活中缺不得竹——在竹乡徜徉,这一感受尤深。我们过飘着竹叶的河时,踏的是竹桥;我们游被翠竹映绿的湖时,乘的是竹筏;我们在竹楼里吃饭时,用的是竹碗、竹筷,吃的是竹筒饭、炒笋丝,喝的是笋干汤……竹乡人住的是竹屋,睡的是竹床,铺的是竹席,坐的是竹凳,提的是竹篮,戴的是竹笠,竹篱上爬满喇叭花,竹车里坐着小宝宝……

自古以来,竹便作为高洁、清雅、坚韧的象征更是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称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便是竹之品格的写照之一。未进竹海时,秋风已使着衣不多的我们感到些许凉意。然而,一进竹海,虽然风在竹梢掠过的啸叫声更为肆虐,但身上却已了无风的感觉,甚至还有了几分暖意。一棵纤细的竹子和一棵身材魁梧的大树相比,自然相去多多,可当竹子汇成了海,不同样可以让狂风无可奈何吗?

边行间边想起一位朋友说过的一个故事:一次,他在竹乡留宿,晨起时却摸不到放衣的椅子,睁眼借微曦仔细察看,原来椅子竟被夜间破土而出的春笋托举得挪到了一旁。你能想象那嫩到用指甲便能掐出水来的竹笋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看到漫山遍野扎根于破岩薄土中的青竹,你便无法怀疑那故事的真实性了。风急才见翠竹韧,雪狂更显竹叶碧,难怪人们要将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于人的精神,该有多少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呵。

竹于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贡献可谓大矣!

在竹海中畅游,我想象竹海的清晨:当竹用无数条粗壮的臂膀托举起一轮鲜红的朝阳,该是何等的壮丽;我想象竹海的夜晚:当竹用无数根高杆悬挂起同一轮皎洁的明月,该是何等的温馨;我想象竹海的晴日:那无数株青春和生命的载体齐刷刷向希望的蓝天奋进,该是何等的壮观;我想象竹海的雨季:那无数根碧玉般的帐竿挑挂起一顶硕大无朋的纱帐,又该是何等的浪漫……

不知为何,在竹海漫步,我居然渐渐会有自己也变成一株翠竹的感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