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故事

2010年08月15日来源: 网络文章故事会

七夕节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节日,在解放后破除迷信的批判态势下,这个节日和其他民族民间节日一样,处于慢慢淡出和式微的状态。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情况才有了好转。但是崇洋媚外的思潮,又开始席卷全国甚嚣尘上。

国人之于欧风美雨,究其心态其实很复杂。有的人内心无比热爱,表面上却不以为然。改革开放以后,不再遮遮掩掩,留学移民、科技移民、投资移民、还有偷渡移民、裸官移民,贪官移民,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向往西方的政治环境,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少数人去得了,多数人去不了。去不了归去不了,但心向往之。

于是乎,洋节日大行其道,平安夜、圣诞节,这些宗教色彩很浓厚的西方节日,在中国一年胜似一年的受到追捧。还有西方的情人节,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知为了什么,有的人突发奇想,要把中国的“七夕”,注册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是“欧美情结”在作怪,他们以为欧美就是标准,人家欧美有的肯定好,只要欧美有的,我们就得仿效。就这样中国“七夕”节,变成了所谓“中国的情人节”。这种毫无相干的附会,其实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

七夕是夏历七月初七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称天河配。这一夜牛郎织女夫妻俩,拖儿带女踏过鹊桥相聚。乡下的夜空是净朗的,横亘着茫茫的天河,这天夜里,天河奕奕有白气,闪耀五色光芒,那就是牛郎织女相聚顺遂,老人们会让孩子那头跪拜的。跪拜之余,可以祈求。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

由于牛郎是勤劳的凡人,而织女是灵巧的仙人,所以七夕节这天,除了牛郎织女的相聚以外,还派生出乞巧的内容。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要向织女讨教女红。人们或用麦秸编扎,或用彩纸剪贴,先置一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或放置案头,或张贴墙壁。祈祷之后,用彩线穿针,如若顺利穿过七个针孔,就算乞巧大获成功。也有“喜蛛验巧”的做法,要在七夕这天逮一只蜘蛛,将其圈在一个匣子里。转天察视蛛网的疏密,如果蛛网织得越密,则证明乞巧越多。

母亲告诉我们,七夕夜深人静之时,躺在豆棚瓜架葡萄藤下,有时会听见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去听的,但是每年都听不到。不是犯困睡着了,就是被蚊子叮包了,妈妈说那是心不诚的缘故,等到来年七夕再听去吧。七夕这天,耕牛也沾光,添草加料,佩戴花环,唤作“老牛过生日”。另外,在这一天,村上的闺女们要捣凤仙花染红指甲,这种爱美的习俗,至今还在流传。

这就是本初的七夕,其中有男女相会,仅限于夫妻之间,并非节日的唯一内容。更多是人们的愿望,尤其实女孩子的愿望。她们祈愿如意郎君,祈愿美好婚姻,为了实现美好愿望,就要乞巧不凡手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忠贞的、是凄美的、是浪漫,是克制的、是含蓄的,所以也是中国式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