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跋

作者: 玉竹灵峰2010年09月24日来源: 网络文章QQ空间经典日志

一个人的写作总是在变,任何写作者前期的东西和后期的作品差别都很大,但骨子里还有属于自我的印迹。

最好的散文写作,心态上我觉得要么近中年,要么进老年。近中年,方有急迫中的从容,有惊慌,有感慨;进老年,有泰然,有淡泊;最怕心态已中年,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有莫名其妙的疲乏,未免消沉,最为尴尬。

青年情怀来推动文字,气足,虽然在技巧上不够圆融,但处处有灵光闪动,所以发人会心处很多。

人在中年,或者人过中年,再写少年情怀、青年情怀的东西,格调就低了,所以某一类作家,有人生境界,无文字格调。中年是道坎,是向大师迈进的天堂门,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天地。

美文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寻觅。有些文字,美则美矣,但许多地方终究虚了,没落到实处。散文是借力打力,随笔要隔山打牛,所以从这个程度说,王羲之的杂帖短札境界上要比唐宋八大家来得高。

写作是个奇怪的东西,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得了芝麻,总要丢掉绿豆,得到绿豆,可能又丢了谷子,得了谷子,又丢了芝麻。人生总是在得失之间徘徊,所以一个写作者有了境界,没了心态,有了心态,没了纯粹,纯粹时,技巧又不够好(这个技巧是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是无可奈何的无能为力,也是莫名其妙的欲说还羞。

写作意识最初的觉醒,大抵源自排遣,因为有话说,也因为无心插柳,所以那时候能够尽情挥发才情。

积累了多年,阅读了多年,在写读书随笔的时候,能如鱼得水。但写小说例外,在我看来,小说是才气,散文是性情。

书读多了,容易眼高手低,文章的好坏比谁都清楚的,但知道六朝的好,却写不出六朝的感觉,知道知堂的坏,下笔时又跳脱不开。

中国的散文,有个奇怪的现象,它需要借助复古倾向与复古运动,才能步履维艰地往前走上几步。从某种程度可以说,不复古,就谈不上发展。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文章一定就是最古时候好。像韩非子、孟子的文章就用力过猛,太剑拔弩张了,到魏晋六朝,这时的人把练力转化为使气,中国文章终于灿烂恣意。

六朝文章好是好,但它没有决定文章的美学走向,尽管它是中国文学最好的质地,但不是唯一的,所以后来的唐宋八大家就要另辟一条路子。公安也好,竟陵也好,桐城也好,他们何尝不是人精,何尝不想当文体家,他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寻找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国文章观念变革的先行者。可惜他们制造的布料都不及六朝。因为六朝文字实在太伟大了,它经过先秦与两汉的发展,是成熟期的瓜熟蒂落。

今天很多人不自量力地批判古代一些流派的作家,其实有几个人文章真写得有韩愈、袁宏道、方苞、钟惺、刘大櫆、姚鼐好呢?所以我在写作上不批古人,专骂今人。

笔下质量要高,数量也要足够,两座高度相同的大山,一座山顶可容千人,一个仅放一足。质量高,是才气大,数量多,是精气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