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2010年10月09日来源: 网络文章心情故事

在北京高大的写字楼悠闲的喝着普洱,外面是温暖的午后时光,满眼平视的是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森林,在系统上继续机械的录入着上千个人员的名单,单调而且乏味,干一会儿就趴在窗台上深吸一口气,以免被技术所吞没,我还仅有的一点灵性与激情。我实在不愿意做一个工程师,但是进单位一年后自然变成助理工程师,我自小的理想不是如此,是什么呢?我也忘了,好久不曾谈起理想。

我们作为过渡中的一代,70年代人的内部产生分化,并充满矛盾。能够坚守“个人奋斗”,争取个人成功,按照社会一般规律生活的人,是这个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成年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在经济快速上升时期的价值该是——“认真”、“忍耐”、“勤奋”。他们如果被称为主流的“靠谱青年”,那么,另外的一群,是拒绝崇高,寻求另类,随时随性改变人生路线,过审美化生活的人,则可以被称为“不靠谱青年”。他们代表另一种价值观——“消解认真”、“不再忍耐”,这是社会从产业社会转型到消费社会后的价值形态。“不靠谱青年”不肯面对现实,他们退学、学画、留学,靠家里、靠天分、凭感觉,过着想当然的生活。从代群之间的差异比较来看,“不靠谱青年”则可以称为是70年代精神症候的典型代表。失去了我们引以自豪的年代,我们还有啥机会来谈论理想?

下午接到母亲自四川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有人相中我老家的房子了,已经跟人准备签约,与去年相比已经是个好价钱,40000大洋,我有些无语,想到今年三月回老家的情形,在自家院子里黯然神伤所拍摄的照片,屋里空荡荡的,家具已受潮发霉,早已没了人气,瓦稀房漏,大梁已变形。一路的颠簸,路不好走,越野车也费尽周折,几百里赶回家看到的却是人去楼空的破落景象,难免神伤。那里有我近二十年的生活场景,出生于斯,长大于斯,与父亲嬉戏于斯,有青翠欲滴的茶园,有挂果飘香的果园还在等待他的主人来采摘。我童年一切的美好场景都在于此,虽然嘴上说有钱后再找个交通更便利,景致更优美的老房子拆了再盖个中式美墅,但是那已不是承载我儿时梦想的乡间冒着炊烟的旧居,找不回旧时的痕迹,我的记忆如何存放?有朱自清的《背影》里面关于家道中落的感觉,屋里渐渐空了起来,这种痛一般人难以理解,不可言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