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轻云秋字前

2010年10月23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怅望窗外,秋意已浓透云端,化作漫空的烟雨撒下,此情此景,我又何必再吝啬纸间的这些笔墨。

秋字之下,当然情绪还是不能避俗,还是要从逝者如斯的感触而出。虽不应纠缠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寂寞,总还是会有一点年华已半,一事无成的感慨。时间是什么?秋意阑珊,它是树下累积的黄叶,也是细雨如愁的失落,怕还是路上行人闪闪躲躲的眼神吧。秋天,正用挑剔的手指,把你的浮华一层一层剥落,但总还不会弄痛你的梦,秋,不是结果!

这雨从黎明下起,疏疏落落,到现在已近黄昏,应当是初秋的缘故,它来的还没有那么肃杀,只是仿佛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坐在你的对面,品酒赏棋,间或弹一曲高山流水,让那些饱满如诗的思绪从弦间心上轻轻地流下,你说,你是拒绝还是喜欢?秋雨,总会绵远悠长,韵味自是不凡,让人可以放任自己的爱恨悲欢,写到此处,不禁又想起东坡居士的两句诗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我看此处着于这场初秋的细雨也是贴切自然,只需把那西湖二字换作“秋雨”就可以了,不过左看右看,又有些破落户的意味,算是亵渎了居士的雅意,讨打了!

写秋,免不了触及那些离情别绪,更不消说让那漫空的雪魄冰魂来作说客了。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离人,但却又实实有那些茫然而细腻的感伤,这大概和长期浸淫古典文学有一些脱不了的干系了。传统的中国文人都会很容易把自己放逐到情感的绝域,这就是所谓的多愁善感,偏于女性化的底色让他们更容易对伤秋恨别投怀送抱,乐此不疲。此间的佳作巨制,不胜枚举,也不乏“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样的千古名句。更有暮年才尽的江郎(江淹),把个因秋而伤,因别而怨的心境抒发个痛快淋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此老不知受了何等刺激,何以凄苦至斯呢!

前人们把秋伤别怨这个话题已写的太过丰盈,以至于让我这样不肖的后辈提起笔来,无所适从。看看窗外的细雨,摸摸嘴巴下密布的胡茬,再想想三十多年来的人生逆旅,分明很粗犷有致嘛!坏坏的一笑,还是离那个话题远一些吧,省的像个思夫的怨妇一般,让人一咏三叹,好像奈何桥上的孟婆汤喝穿了肚皮,应当铭刻肺腑的一点儿没记住,而这些不应当魂牵梦绕的东西却念念不忘。有时候,忘记会让人的目光走的更远。

秋雨袭来,虽然思想有些斑驳,但这个秋天的收获还是历历在目的。北京的奥运会已近尾声,在这些初秋的日子里,给了我们太多意外的喜悦。奥运百年,中国人从戴着“东亚病夫”的帽子参加奥运会比赛,凄凉如刘长春者,到近些年成为奥运会上的金牌大户,乃至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的胜利召开,“奥运”两个字凝聚了中国人体育以外太多的情结。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除了国民体质的改善之外,更大意义上是提高一个国家国家形象的问题,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各国政要云集的情形来看,这早就是个众所周知的默契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让中国的大国形象呼之欲出,还记得中午新闻三十分中运动员雨中比赛的盛况,这场秋雨又能阻挡什么呢?

截止到秋雨缠绵悱恻的现在,中国在此届奥运会的上金牌总数已是四十五枚,赛程还有几天,看来突破五十已不是幻想,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历史,历史会记住这一刻那火炬上灿烂的光芒。雨花飞溅的窗外,天色已经黯淡下来,这篇文字似乎也应当走到了尽头,然而,一些小我的感念还在不远的路上。

从去年初秋开始写博,从古诗词的尝试开始,后来又涉及散文,新诗,小说,纵然不堪,也还没有背离一个所谓文人的良心。到现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诗文五百余篇,凡三十多万字,不知沉淀了多少夜晚的雨雪风霜。因为工作的原因,白天没有时间学习、写作,只能全部挤到夜里,多少次夜阑灯深,多少次通宵达旦,正如朋友们所言,只要你从中得到了快乐,那么,已经就抵达写博的终点了。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困倦,年华流水,我只是取了其中份属于我的一瓢而已。学无止境,写作能怡人悦己,何乐而不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这秋雨肆虐的黄昏里,我要屏心静气,再来深深品悟一下秋的滋味,一如经年之后的现在,或者现在之前的当年,雨虽不一,情怀无限,也算是一种人间天上的感念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