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散文

2008年12月31日经典散文
  一个人就他的文化生活而言,文学可能是最先接触到的。因为,大概没有人小时候没有听过故事,只是他们听的故事的多少与档次的高低不同罢了。

  故事就是文学。我们平常读的小说,实际上就是作者讲述的一个故事,只不过是经过了一番加工罢了;我们读的散文,原来更是一个故事,因为它比小说更真实地反映人的生活,揭示人的心灵。

  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戏,戏也是文学。的确,活着的人是当时不觉得,事后便知道,所有在世间走过一遭的人都不过是演了一场戏而已。只是有的人的“戏”平淡无奇,无情节、亦无悬念;有的人却演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甚至富于传奇色彩故而流传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是一出戏,那就不管平淡与否,流传与否,当它戏尽曲终,随着幕布的徐徐降下,这世界便从此与你无关了,一切的一切对你毫无含义。而这,又恰恰是生活就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流传”下来的是故事,是文学;平淡无奇、索然乏味,未曾流传的又何偿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何偿不是故事与文学?正如浩如烟海的图书,大多不也是索然无味,真正值得一读的又有几本?可见,是人就是故事与文学的制造者。所谓作家,其实是用文字记录故事的人。正如有人问一位作家,什么叫“散文”?作家说:“你口里讲出来的就是散文。”那人听后大为感慨,说:“原来我已经讲了几十年散文了!”足可见文学与人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难怪人们又要说“文学就是人学”了。

  然而,尽管文学就是人学,尽管你我都是制造文学的准“作家”,但真正把文学当成生活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不在乎人生这出戏的情节如何跌宕曲折,有看头,而只看重它的结果,都想在“戏”中扮演如何重要,如何有钱有势的角色。只有把文学当成生活的人才更注重人生的过程并以文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文学的感受去感受生活。

  前者因而真实一些,具体一些,也现实一些;后者则理想化一些,感情、意气用事一些,脱离现实一些,从而也虚幻一些。

  由于往往用理想代替现实而与现实脱节,真正的作家大多穷困潦倒。不过他们却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同时又生活在虚幻中。他们虽穷,但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富有;他们尽管潦倒失意,但他们却在书中志满踌躇……他们没有得到现实的赐予,却得到了精神的馈赠。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多的是被精神主宰,因而也宽广、丰富、又超脱得多,而不像一般人那样甜酸苦辣都靠这七尺之躯的切肤之感来撑着而难以自拔。

  文学是一种生活,但自然不是全部生活,也替代不了生活。人生固然是一场戏,但这“戏”看起来容易,演起来难,有时还真要人受。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何况我们也不想过得像文人那样穷困潦倒,但文学带给人的宽广、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愉悦却令人歆羡。

  最理想的是生活中拥有文学。一个人倘若百分之五十生活在现实之中,而另一个百分之五十生活在文学的虚幻之中,日子可能好过得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