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来备课

2011年01月11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做教师就必然要上课,而要想上好一堂课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一个“好”字,有太多的评判标准。简单地说,好课必然教师轻松,学生喜欢,讲求“实效”。一堂好课的背后是艰辛的准备,而这个备课的过程甚至会是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用一生来备课,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当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回答“你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淡淡地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

这段话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迪:教育是一种情怀,备课是一种修炼,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的修养来完善自己!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一堂精彩而独具风采的课,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需要终生研究的命题。每一个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教学素养和人格修养,努力把课上得精彩、生动而富有内涵。

那么,怎样进行终生备课呢?我认为应抓住三个关键词:读书,思考,行动。

读书提升教师魅力。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安抚烦躁的心灵,可以让思想丰盈,让平凡的人放射无穷的魅力。有人这样说:“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成为一条河”。学无止境,教师读书不仅为了教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果你想自己的专业不至于平庸,你想自己的教学告别单调乏味,那你就要坚持读书,不断汲取知识的甘泉,成就自己也成就你的学生。教师读书要广泛涉猎,博观约取:读教育专着,增长理论水平,提升思想认知,实现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成长;读人文着作,走进大师学者的心灵,领略精要深邃的哲思,寻求精神世界的超越;读自然科学,探求科学奥秘,锻炼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加生活的理性色彩;读时文美文,走近社会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在阅读思考中革新头脑……当读书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也就完成了丰厚的知识积淀,你的课堂将会异彩纷呈。

思考增加思想厚度。着名作家曹文轩说过这样一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时没有意义的”。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思考,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是睿智的。教育本来是平凡的,是由一件又一件琐事累积而成的。作为教师,你也许会为设计一段导语而煞费苦心,也许会为鉴赏一篇美文而反复品读,也许会为解答一个疑难问题而百般启发,也许……在无数个可能性面前,你要做的就是凝神思考,用“心”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教育是慢的艺术,而在教育旅程中,需要的是三思而后行,是且行且思,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提高教育效率。一堂好课,短短几十分钟时间的背后,所花费的心血不只是一两个小时的辛苦劳动,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思考所形成的教育智慧。一个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他会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会找到通向教育成功的突破口,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让教学能力更精进,让教育思想更深邃,让最终在自己的课堂上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行动洗练教学认知。“知”是认知、观点、想法,“行”是实施、行动,知行合一才是硬道理。宋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强调“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谓之真知。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去修正、去完善,没有经历课堂教学的反复打磨,是难以练就成熟的教学技能,自然无法深深吸引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上好课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现在很多学校流行的汇报课、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师素质比赛展示、教学能手选拔等,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平静的湖面锻炼不出强悍的水手,空洞的说教成就不了真正的教育家,在实践中求真知,在行动中受教益,在反思中悟法理,是打造好课、成就名师的必由之路。真的事业者,永远在行动的路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一生来备课,是把教育作为事业的高尚境界,是不甘于平凡的教师应有的生活常态。《礼记·中庸》提出为学的五个层次,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可以看做为师者从教的五个阶段,它是一个持续学习、反复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当备课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走出“为写教案而写教案”的痛苦深渊,从而领略“教育的味苦,教育的果甘甜”的真正内涵。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