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人这一辈子

2009年01月06日来源: 互联网QQ空间经典日志
猎隼每天早上从西郊骑自行车到东郊上班,途中要路过4个小学校和1个中学校,看见哪些小学生背着比自己个头还大的书包,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我时常寻思,人生下来就是要经历这些纠结的、没完没了的生活磨难吗?学习科学知识到底是一种享受呢,还是生活所迫才被动地遭罪呢?这种拷问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人其实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和其它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有情感,有欲望,就这么在天地间一天天忙碌地生活着。人从生下来,就哭着要吃的,而人在生命终结时,就是吃不了东西了,水米都不打牙了,生命体征就消失了。所以,人的发展的前提是,活着。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活法与活法迥然不同,有些人虽然衣食无忧,但纠结不幸福;有些人日子凄苦,但却精神不倒;有些人好像左右逢源,但不如一条狗;有些人一生颠沛流离,生命却创造了奇迹……而这一切,都要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得是在活下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改变。

本来,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增加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程度,除了掌握安身立命的本事外,读书应当是非常惬意的事,而且是极私人的行为。为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久而久之,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思想升华,心理状态也因些达到平静,无论语言还是行为,都朝着文明的方向靠近,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而现在,学习却成了不得不考虑的生计问题。有些家庭,看别人的孩子在培训班、学习乐器、表演舞蹈等所谓的才艺比拼时,也让自己的孩子加入了这个急功近利的行列,不管是否孩子喜欢不喜欢?一个小孩只有4、5岁,又学奥林匹克班,又学外语,又练乐器,试问这么点儿孩子能接受得了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有几个孩子不厌烦呢?更可悲的是,整个教育思想和实践,完全违背的科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不是吗?原来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有几个创造了奇迹?每年数以万计的高考艺术生,有几个走向了中国的大舞台,更别说走向世界……

有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是多么的幼稚!

作为家长,不是让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和杂乱无章的培训就能成大器的。为什么?一是要承认孩子个体存在着差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理解力等方面的迥然不同,毫不客气地说,看着人家的孩子聪明,你(泛指广义的人,而不是个体)的孩子一辈子也达不到那种聪颖程度。二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不是在官场的尔虞我诈就能成功的。要引导孩子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学习,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别无他法。三是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我们都是从求学那时候走过来的,不能一哄而起地随大流,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性,针对自己的孩子的能力特点,引导孩子走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只要他努力了,别留下遗憾就行。

人的一生,就这几十年,而每个人的生命之旅,最后都要自己在旅途中承受生活所带给他的喜怒哀乐惊恐悲。特别是每个人的生命之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雷同的,也没有哪个人能与你在心灵上作伴。究其心理状态,人其实是很孤独的,看似家庭其乐融融,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心灵拷问。生理上有疾病时,更多的疼痛只有自己承受;精神上受挫折时,更多的是要自己说服自己,有些痛苦只有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

盘点一下人类的情感,还真没有多少时光让人喜悦的,更多的时候是纠结。小时候盼着长大,主要是想尝试独立;上学的时候羡慕工作,还是想成为真正独立的人;等真正独立之后,还要料理老人暮年关怀和孩子的健康成长,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和精力,其身心疲惫只有自己知道,又怀念学生时代;等自己进入耄耋之年,将更加孤独,因为孩子已经彻底独立,而这时孩子的关注重点在他(她)的下一代的成长,再孤独也只有自己忍着,眼瞅着就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而枯萎。人类就是这亲一代一代过来的,再残酷也要承受。

既就是这样,也要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若能淡定自若,不虚度年华,特别要珍爱亲情和爱情所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认真对待属于自己的每一天,那将会使你的人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