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3000

2013年01月10日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3000范文一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家》读后感3000范文

同大多数其他女生的阅读取向相异,我常读一些喘着时代气息的旧书。因为那样的阅读总是可以让我回到书中的时代,看着书中的人物嬉笑怒骂,似乎我与他们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喜欢历史,喜欢融入历史的感觉,喜欢跳出历史的感觉,书里书外,不断拾取历史的哀欢。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这样一本披着赋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蓑衣的书,在我看来,它与我所看过的诸如《月牙儿》、《阳光》、《雷雨》、《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小说相比,有着最厚重的历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怆的人物命运,深刻的社会反思,时而令人潸然泪下,时而令人怒发冲冠。我无意贬低其他大师的杰作,那些书,也是我所爱,书中的人情冷暖确也赚尽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眼泪。而《家》中纠缠了“男欢女爱”,纠缠了“兄弟情谊”,纠缠了“祖命难违”,其人情味之纯、生活味之浓不得不让我矛盾地感叹: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离奇的经历呢!?幸好我没有存于那样的乱世啊!

我初读《家》的时候是在某个暑假,那时还是行将升入高三的紧张时期,一日在家中复习得累了,于是翻箱倒柜折腾起来,当时纯粹是因为大脑疲惫想要寻找点怪诞参杂惊喜的感觉,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没有用过的压箱底的证件或证书时,偶然发现一张静躺于那的一张百元大钞,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没有找到百元大钞,却找到了那种奇妙的感觉: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装书——《家》,著者巴金。翻开这本书后,我就忘记了才看完高考复习指导之类书的疲惫,振奋的灵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馆中。

开篇时,巴金对高公馆的描写是这样的:“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在寒彻骨的压迫感笼罩的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巴金”其实是一个女性作家,“她”笔法之细腻与柔和颇有张爱玲之范,毕竟,在现代文坛,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为笔名的事儿屡见不鲜,巴金也许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后来求证得知的事实让我对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几分敬佩,男性作家练就这样的笔法,实在难得。再后来,我“追星”般查阅巴金先生各种资料,竟让我惊喜地发现,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丽的女性色彩:李尧棠,如“林语堂”的名字一样动听。再深究下去,竟让我又撞见一个有趣的“曾经”!巴金,李尧棠,的确也用过女性名字作为笔名——“欧阳镜蓉”,当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国民党白色恐怖斗争时为了发表《爱情三部曲》之三《电》的一个策略,这是外话。

巴金不爱凭空捏造,他总是将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跳动的人物和故事。像他说的,“《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家》中的觉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他在书中的种种无时无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纵观全书,巴金真是“爱对了人”、“恨对了人”!也许我是受了作者的影响,又或者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高家三个少爷中,我最爱且最恨的就属觉新。爱他太好,恨他太好!这样的好使得他成为全书中最为悲哀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有着双重人格,他新旧参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爱、他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他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疼爱妻儿、关爱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在我看来,觉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于他的这些优点,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他所有“懦弱”的行为又怎能完全归咎于他呢?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他最爱梅芬,却尽心不负瑞钰;他爱护兄弟,却极力不忤长辈;他也想义无反顾,但为了那个家,他委曲求全。这样一个人物,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呢!?相比他的两个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显他的真实。

二弟觉民的性格介于大哥觉新和三弟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但这样一个或许有点“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让我厌恶:他虽向往民主自由,却不好参加学生运动;他是一个完美的斗士,反对包办婚姻,却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我是一个倡导“要么max,要么min,绝不选择mid”的人,在我的眼里,觉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动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这样的人,要么完全沉沦,要么主动升华,浮于湖面,只怕永无自由畅快呼吸的时日。

也许很多读者最喜欢的就是三弟觉慧,他大胆、热情、叛逆,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他是高公馆的三少爷,却同情下层人物,大胆向女婢鸣凤示爱,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这样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哪一个妙龄女子不会对鸣凤心生艳羡呢?我想,在我们父辈的青春时代里,必定有无数少女对觉慧这个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对觉慧的感觉平平,如果真遇到这样一个“真命天子”,我有机会成为一个灰姑娘的话,也绝不会对他“投怀送抱”——至多一个“投桃报李”吧!仔细分析觉慧的人物特征,我还是“嫌弃”他过于幼稚了,虽说可爱,但终归不能为守护所爱的人“尽忠职守”,鸣凤跳湖自尽,我认为觉慧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当然,他被巴金先生赋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这三兄弟,还有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每次读到这三个女子在为各自的命运做抉择时,我在心中就暗暗与她们一起面对:“她一定要‘这样’啊!她一定不要‘那样’啊!”结果,梅芬郁郁而终,瑞珏难产而死,鸣凤投湖自尽,这些女子的结局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而巴金在对这些关键情节的刻画非常注重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就像个隐身的人,站在整个场景的面前,看着他们无语凝噎,看着他们撕心裂肺,心里也跟着痛恨高老太爷,痛恨封建礼教。

当然,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所有读者庆幸的人物,而且还是女性,那就是琴。她与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张男女平等,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们的响应。——这个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因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她而展现!或许,老一辈的男权思想和封建思想被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击了一下吧!?我心中暗喜。后来,我在研读巴金先生关于《家》的其他文章时看到,他在《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中曾写道:“我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声谢,感谢您所有宣扬自由平等的心灵倾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