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读后感

2014年08月20日读后感

鲁迅散文读后感范文一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鲁迅散文读后感范文

一张方方正正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隶体“一”字的胡须,构成了他——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鲁迅散文》,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热情。他的作品内涵深刻,文笔尖锐,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封建思想的愚昧,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他用纸和笔写下了一页页瑰丽的篇章,为世间留下了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

渴望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寥寥几个短句,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个神秘有趣的乐园。围墙、高树、昆虫、鸟儿,幼年的鲁迅生活在一个如此妙趣横生的乐园中,他的心是多么自由和快乐啊!可是随后的私塾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告别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的他,在私塾中不时地感受到严厉的气氛,他又是多么的无奈!当先生瞪起眼大声喊道:“读书!”时,没有一个孩子敢吱声,他们的自由被剥夺了,他们的快乐从此消失了。

在阅读《从》的过程中,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教育的批判,也与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很庆幸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自主发展,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每当看着同学们忙碌但愉快的身影,我都会想到鲁迅先生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坚定信念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与他在日本学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藤野先生》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一幕。那时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与无知。头发油光可鉴的清国留学生,给俄国人做侦探和围观枪毙的中国人,以及外国学生对中国的歧视,一切的一切都给鲁迅带来了太多震撼。只有藤野先生,他对鲁迅的谆谆教导和正直高尚的人格,使鲁迅一生难忘。爱憎分明的他当即明白了只有拯救人的精神才能拯救国家的道理。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会鄙陋的文学之路。

读着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我被作者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为了祖国的进步,毅然放弃自己的理想,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种精神又是多么难能可贵!从鲁迅的身上,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这样的爱国者同样不计其数。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赴西部支教的志愿者……的确,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永远心存祖国,愿为祖国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

永不放弃

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等政治变革后,鲁迅先生仍以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诉说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在《雪》中,他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顽强的精神,光辉的灵魂,这朔方的雪的形象,不正是当时鲁迅形象的真实写照吗?《秋夜》一文同样如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那两棵枣树,尽管落尽了叶子,但仍顽强地抵抗着,不正象征着鲁迅先生与恶势力永不磨灭的抗争意志吗?……

捧着鲁迅先生用心写出的着作,从字里行间,我不难看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韧的意志。那消瘦的身影背后,蕴藏的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啊!这股力量不但打击了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同样也告诉了世人生命的真谛:爱国、正义、坚定和勇敢。这种不朽的精神,激励了太多的人,它将会永远流传于人世。

合上书,我再一次震撼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个铮铮有力的黑字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他那张充满正义的脸庞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看,他又来了,带着一颗忧国忧民、为祖国奉献的心缓缓地走来了,那颗心,咚咚有力地跳跃着,似乎还在抨击着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那双脚,坚定有力地踩踏着,仿佛将要迈向新的人生之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