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故乡甜读后感

2015年01月09日读后感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范文一

旅游过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解渴时,都要买路边花花绿绿的饮料,而我依旧坚持着买矿泉水,常温的矿泉水;因为在我心里,即使是冰镇的矿泉水,也拥有家乡的温暖气息。

于是,在读琦君的《水是故乡甜》时,她温暖的笔触溢在纸上,更像一股家乡的泉水汩汩地溢到了我的心里。文中记载了琦君生平去过好多地方,却始终坚持着买矿泉水,有时还用矿泉水煮开了泡家乡的茶喝,价钱便宜又别有一番滋味。

家乡的水,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不是一种美好的回忆,甚至已经是一种想望。琦君写道,现在的文明时代,水都是一瓶一瓶装起来卖的,而她家乡家里的水有三种,河水、井水、山水,供佛、泡茶,不亦乐乎。而我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的水了,印象中似乎家里只有两口大井。

黄土漫地,一下过雨泥水便更加肆虐了,村里的小道几乎不能走人,一踩一脚泥巴;小孩子便不敢到街上玩,跳房子,踢毽子,都是眼巴巴的瞅着。村里的人也尽量不去放牛了,几只零零散散的羊也是浑身卷着泥巴团般地咩咩地吃草——院里更是一片泥泞,香椿树干上也被溅了泥巴,但,屋子里没了水喝。于是只能到院里的井口打水。

奶奶皱着眉头,掐着腰;爷爷抿了抿嘴,弯腰去挽裤脚。我却趁这个工夫,拉着姐姐不由分说地跳出了屋子。左手提着个水桶,两只脚上还穿着新买的凉鞋,连长裤脚都没来得及挽,这就是我的装束;姐姐在一旁叫着,哇呀呀,你干什么,我的衣服——

爷爷奶奶也在喊:“你们这样感冒了可!赶紧地回来!(家乡话)”

“哦!行,就一会儿,你们歇着就行!”

终究是来到了井口。我不知道井口抽水的工具那叫什么,但我亲切地称它为“打水筒”。在地表上是看不到井水的,就只有这样一个样似“打气筒”的工具,塑料水管,里面有着一根铁丝,我时常在想,这条铁丝是有多长呢,是不是要比我还高,那它有没有尽头呢;铁丝头上被环了根木头,就是扶手了,把水桶放在管子下面,一拉一拉的,就会出水——

拉木棍的任务通通都是交给我干,因为眼前的比我大半年的姐姐瘦弱得很,干什么活都不得劲;我也为此很是自豪,卖力地拉着水,常常会溅扶着水桶的姐姐一身——每当姐姐一声声地叫骂,我仅仅是放缓了速度,也丝毫不管用力之大已经溅满了我的整条裤子——直到奶奶焦急的声音从屋子里传来:“哎哟,我的水啊,抽没了就没了,别浪费!”我才清晰的认识到家乡的水有多保贵,便轻轻地拉,轻轻地看着水桶的位置。

桶满了。姐姐想和我一起提水桶,结果一提桶就倾斜开来,洒了一片水。我看着刚打好的井水混着雨水,有的卷着泥土,向坡下流去,有的却迅速地渗进了土壤里,变成了泥巴;我是很喜欢泥巴捏小人玩的,我正想蹲下身子,再倒点桶里的水和和泥巴,突然又想起了奶奶往常看着水的目光:那是一种怎样的爱惜和眷恋之情啊!不行,这是家乡的水,家乡的水可是最纯净的,怎么能拿来捏泥巴人呢!

我老老实实地提着剩下的水回到了屋子里。之后便是水的重复利用,烧开水,剩水洗手,一点点的洗手水也要一家人洗一天……

还有一口井是一口电井,像是去年没有了水,今年又突然有了水一样,把奶奶兴奋地不得了;一旦桶空了,奶奶就会拎着空桶,来到接着电井的水管前,喊着:“囡囡,出来帮奶奶灌桶!”

我便屁颠屁颠地出了屋子。“把好管子啊,我去掰电闸。”奶奶一步步地挪走了。

怎么还不出水?我拿着管子对着一只眼睛。很显然的,水偏偏就那个时候出来,喷到我的眼里,又折射了出去。眼很痛,我却一声也没吱,因为这可是家乡的水啊。小小的心让我迅速地把水管移向水桶——

“奶奶,桶满啦!”我大声喊,捂着个眼睛。“哟,囡囡怎么了?”奶奶急忙拨我的手。“没事没事,哎呀,我想上厕所!”……

记忆里,家乡的水总是百变的味道,奶奶用壶煮出来的热水,倒在杯里冷冷,咂吧几口,甜丝丝透着清凉;我也曾学过邻家的小孩子,用双手直接捧起一捧桶里的水,扑在嘴里,一抹清凉便透到心底……

“姐姐,买一瓶矿泉水。”身在异地旅游的我轻轻地喊了一声。虽然是异地的矿泉水,喝起来却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水里的一份家乡滋味……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范文

「水是故乡甜」是琦君女士最新的散文集,收在此书的绝大多数篇章,在第一次见诸报端时我即已读过,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然而虽书结集後我又反覆读了数遍,想为文一抒读後感却又费思量。原因无他,要谈琦君的作品,我几乎不能避开别人早发表过的论点。

在印象中,名家如夏志清、杨牧、彭歌、思果、隐地、欧阳子、郑明㊣等均曾公开肯定琦君在散文上的成就,一般读者以行动支持,使琦君的书成为书籍市场上的「金字招牌」,更不在话下。即连我自己,在请朋友雅媛帮我剪贴之际,重新检视发表过的评论文字,就发现我谈过她三本书--「留予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和「灯景旧情怀」。因为,析论「水是故乡甜」这本琦君出国後出版的散文集,我想用纵观列论的方式,而不是逐篇零碎提出意见。

首先谈形式方面,形式包括对篇幅长短的控制和文字的舖陈。

「水是故乡甜」全日约十万字,收文三十二篇,平均每篇三千余字。琦君曾向我说,对一篇散文而言,三千字上下是最合理的长度;她本身是这个理论的实行者。当然,许多人会说,文章重要的是内容的好坏,而不在於字数的多寡。可是一篇散文要合乎艺术水准,先决条件为材料的取舍,一味强调精练,有时反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悬河倒泻式的洋洋挥洒难免流於散漫。琦君严格掌握作品的长度,行止自然如流水行云,既不故意浓缩而现晦涩,亦不胡乱「掺水」使内容淡而无味,完整和恰到好处,是她每篇作品的共同特点。

在当今作家中,国学根柢像琦君这麽厚实的并不多。难得的是琦君的文字是圆熟纯净的白话,她没有卖弄学问大掉书袋的毛病,她适当的引用诗词,作用是使情思有所转折,而非故示典雅;她避免某些女作家容易犯的,极力词藻的堆砌,字里行间浓烈散发「闺阁体」的气息,简洁、朴实、准确,琦君文字的境界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心说,琦君的素材对读者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琦君作品最受喜爱的理由。但琦君之所以为琦君,是同样的人、景物,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角度,给读者新的启示和感悟,

就如同由大陆来台的其他前辈作家一样,琦君带出来的记忆,转变成挥之不去的乡愁。然她的排遣方法,是复活一个典型农业社会,那业已消失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和我们有着时空上的距离,但无损於我们的向往与感动。

回忆充满温馨,也难掩惆怅。可是琦君对旧时风物故时情的感怀,从没有达於哀伤的程度,她会适时再把大家带回现实来,肯定目前所拥有的。由新怀旧,再自旧返新,以致自由出入於现在与过去之间,令琦君的作品永远有旧命维新的意义。

多少和琦君同年岁的作家,他们多回顾少前瞻,为排遣乡愁而把自己情感逼进死胡同,连带也使自己的创作生命早按上休止符;有几多以新说自许的年轻写作者,也成天乡愁挂在嘴边,但那个乡愁所代表的年代,他们没生活过,不落实的描写,作品里刻意强调的乡愁是「象牙塔内的乡愁」,当然不能普遍引起读者的感应和共鸣。

典型琦君的散文,常叙事兼以描人再加抒情,绵密中有变化,其怀旧的文章可为代表。但琦君作品的迷人处不仅於此,如「水是故乡甜」书内,「儿时不再」的不失赤子之心,「一望无『牙』」、「药不离身」自我调侃的幽默,以诚恳温厚的态度推介其他作家的作品(詹悟「母亲的梦」、林武宪「我爱ㄅㄆㄇ」、简宛「叶归何处」),在在都显示琦君胸襟的宽博与豁达。

此外,也因为作家多情、敏锐、善感的个性,琦君毫无矫饰在笔下透露,她对过世父母亲人的怀念,对儿子丈夫的挂心,甚至念念不忘和自己相处过的各种大大小小动物,及任何一草一木,可说珍惜宝爱一切人间的有缘。

写了那麽多书,琦君没有塑造过十恶不赦的坏人,更从未剑拔弩张攻击过任何人,对人世她有着睿智的了解,对芸芸众生,她充满爱和同情。

时局如此艰难,世路这样坎坷,我们庆幸有琦君这样的写作者,作品秉持佛家大慈大悲的襟怀,叫我们能忍受一切灰暗和挫折!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