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2012年10月25日原文翻译

学而第一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 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第一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又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层统治者的,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层统治者,却喜欢造反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恭谨地对待国家事务,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根据农时的忙闲来安排百姓的劳役。”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尊崇优秀品德,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事奉爹娘,能尽心竭力;事奉国君,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他不孤陋寡闻。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一旦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去世,时常追念远代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趋向淳厚了。”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或许不相同吧!”

孔子说:”当这个人的父亲活着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如果这个人的父亲死了,要考察这个人的行为;如果这个人对他父亲坚持的原则,长期不加以改变,这样可以说做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过去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可以采用礼的原则,但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然而如果纯粹为了和谐而和谐,却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向人承诺要符合义,所说的话才能兑现。对人恭敬符合礼,就能免遭耻辱。依靠和自己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小心,亲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裕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可以了,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修养,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那《诗经》上讲的:‘要像对待骨、角一样,先开光,再磨制;像对待玉石一样,先雕刻,后细磨。’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出我还未说到的意思了。”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