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美文 > 好文章 > 正文

郭因回乡

作者: 春桃2021/09/29好文章

明日就要回老家了,九秩高龄的美学家、书画家郭因,头天夜里就失眠了。他老家在古徽州的绩溪县霞水村,现划归宣州市,从合肥过去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年岁已高,他有段时间没回去了。一想到倒塌的老屋已被当地政府修缮一新,被辟为旅游景点,他凌晨三点便披衣下床,盼着天亮。

5月2日,天公也作美,竟是难得的大晴天。一大早,国学专家叶观澜教授,就驾着他的小车赶到郭老家,我和郭老的女儿胡迟一道,陪同前往。

因在五一假期,路上车多拥堵,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庐江地界,这可把郭老急坏了。他见叶教授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还时不时与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胡迟聊上几句,便有些不满,几次抗议:“开车不要说话。开得太慢!”我们便忍不住地笑。

过了铜陵大桥,小车就开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中穿行。我说,郭老,两边的景色不错!郭老看了一眼,淡淡地说,“也就一般吧,跟绩溪没得比!”我有点惊奇,绩溪该美到什么程度?胡迟解释说:“在老爸的心里,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他的老家比。”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赶到了霞水。霞水村犹如躺在群山怀抱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它位于绩溪、宁国和歙县三县的交界之处。环顾四周的山,极像黄山,树木皆生长于青黛色的岩石之上,既秀美且有风骨。一条清澈的霞川河穿村而过,村民皆夹岸而居,如同一幅水墨画。更有登源古道留存至今。相传,唐朝末年中原大乱,一些士族大户沿着这条古道来到皖南,发现这儿虽地处偏僻,却环境幽雅,纷纷落户于此,于是,形成了这处罕见的多姓氏的一个村落。现如今村中仍有着始建于清代的太子庙、迥龙寺、路亭、水碓以及大量的徽派民居。正因为有着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2016年它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还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大众摄影》杂志看中,辟为全国首家“摄影小镇”。

郭因老先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美轮美奂、如诗如画之乡!

就只见郭老一下车,拄着拐杖,以让我们吃惊的速度,穿过霞川河上的小桥,到了对岸的母舅家。在那里,已经云集了二三十位村民,以及从宣州和周边赶来的书画爱好者。有道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郭老用我完全听不懂的绩溪话,和他们打着招呼,显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双手捧着一盒人参,送给一位看上去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并向我们介绍,这是他的母舅,比他大一岁。我怀疑自己听错了,比郭老大一岁,岂不是95岁?郭老的精力和身板已经够罕见的了,可眼前的这位母舅,居然比他更显年轻,头发半白,耳聪目明,还能干农活!见我一副惊异的表情,有位村民告诉我,像郭老母舅这般年岁的老人,村里还有20多位呢!

此时,母舅家的餐桌上,早已准备了富有当地特色的一桌子佳肴。沿桌四周,盘满了一圈酱牛肉、野猪肉、臭鳜鱼、石斑鱼、时鲜蔬菜,中间摞着的则是几只大蒸笼,笼里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包的竟然是闻所未闻的南瓜馅,非但个儿大,甚至比我们通常吃的饺子要大上将近两倍,皮却很薄,薄得甚至能望见里面黄黄的馅儿。一位村民要我数数饺皮上的皱褶,我数一个,12褶;再数一个,还是12褶。原来饺皮上的皱褶藏着故事,说过去绩溪男人在外经商,一年到头不归家,女人在家里等得心焦,包饺子便包出了12个皱褶,一年只有12个月,12个月熬过去了,一家人就可以团圆了。

我是湖南人,不爱吃饺子,勉强夹起一个,想不到竟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一口气竟吃下了10个!在我们谈论饺子的时候,我发现郭老没有插话,一直在闷头不响地吃,吃得红光满面,比我吃得还要多。

吃罢饺子,母舅又端上来一碟南瓜籽、一碟炒花生。我说,吃得太饱了,再吃不下去了。村民忙劝说,用花生瓜子待客,也是这里的风俗。难怪以前去郭老家,事先郭老都会说,“我有花生瓜子招待啊。”

离开母舅家,我们穿过几条老巷子,最后来到郭老的老宅。那是一处古徽州典型的民房:白墙、黑瓦、马头墙。大门开在侧边,进门是天井,绕过天井,便是厅堂和两边的厢房。房子不大,上下两层,后首是厨房和杂物间。因为所有墙壁都是杉木结构,又才刷过桐油,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桐油味。

我早就知道郭老本姓胡,原名胡鲁焉,是朱熹、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的同乡后辈。这次同他回乡,才进一步了解到,他父亲是个会点武术会些骨科医术的农民。他本来有四个弟妹,由于家境不好,大妹从小就送给人家当了养女,在他11岁那年,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家中就剩他一脉单传。虽然家贫,他的父母还是很重视教育,想方设法送他去读书。他不但读完了村学,还先后上了徽州农业职业学校、安徽茶叶专科学校。22岁那年,他怀着一腔热血远赴香港,在孙起孟、周新民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民盟,后被民盟总部安排去上海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初秋,因革命的需要,他回到安徽,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皖南游击队,一边打游击,一边为刘邓大军筹粮。1949年后,即被组织上任命为宣城地区《时事新闻》副社长,随后又调至合肥,担任安徽省文教委政研室和安徽省历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组负责人,从此开始了学术生涯。

今天,站在即将被辟为旅游景点的老宅门前,望着周遭的山山水水,郭老显得十分激动。他说,他是徽州文化培育成才的。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典型缩影的徽州文化,才会有他首创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他是从绿色的原点走来,也将向绿色的未来走去;虽饱经风霜,但从不停步;无论生死,他都愿“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在回合肥的路上,郭老忽然萌生了一个设想:把霞水村作为他倡导的绿色文学社的一个创作基地,牌子就挂在那处老宅上。我们听了,都说,这主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