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美文 > 优秀美文 > 正文

点龙眼村晴

作者: 黎尊乾2020/12/01优秀美文

古木苍翠,冠盖如云。数棵过百岁的大叶榕树,三两人合围方可抱住,遮天蔽日般,威风凛凛地撑起岭南小村——龙眼村厚重的历史。

芒种过后,姗姗来迟的夏天开始雨水滂沱,漫天挥洒。转眼之间,北江水满,这座珠三角腹地的南粤小村,开始散发出一种汩汩水动和嚓嚓拔节的美妙天籁。村里村外的河涌水灵丰腴,明润的嫩绿悦目扑面,如年方十八的姑娘,惊艳一变,惹人瞩目。

农历五月初三,是村里惯行的盛时。珠三角的龙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劈波斩浪地久久奔袭,只为太尉庙那朱砂笔在龙眼上的惊世一点。画龙点睛,龙可脱纸帛而腾空翱翔。龙船在龙眼村点睛,船可迅疾夺冠,平安无虞。沧海桑田,龙眼村名更迭变换,唯有这千百年来的虔诚和信念坚如磐石,始终不渝。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龙眼点睛慢慢成为一种仪式,一种宗教,一种地方精神的底蕴和生存的依靠。

这一日,须早早起床,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尽观各路龙舟和健将的风采。迟到的多是慕名初来的游客,大多只能在远处的拐角看个片彩,听些锣鼓的余音。晨光熹微,古老的石板桥被雨水冲刷得煞是干净泛白。早起的人儿,赶集似的往石板桥聚集;老人跟着孩童,踢脱了胶鞋,一屁股坐下,用脚丫子在河水里濯洗;浓荫绿叶下,他们咧开嘴巴,望着远方期盼。

河涌两边的蕉林,伸出阔大的叶片,阳光射出阴阳与鲜暗,无不精神抖擞。粗壮的水松,像龙舟的脊背一样挺拔、坚劲,在蓝天的背景下,这些凛然入云的生长姿势,对比远处匍匐结群的芒榕之木,显得英气逼人。隐隐地,有锣鼓声传来……

村人拿出老长老长的爆竹,挂在河沿的石栏上,撕开紧包的胶纸,找准引线,吹了吹烟头。人群开始骚动,各色的面孔和头颅不安分地调整位置,远看就像一锅煮沸的花饺,上下左右地翻腾。

龙舟,第一条,太快,奔太尉庙的码头而来。一出现就是全身盛装,桨齐舟疾,不拖泥带水,不慢慢悠悠。黄帐满船,健将尽红,赤旗猎猎生风,好一条豪气万丈的头龙!那龙头,顶了大红的双花,绿鳍黄皮,红唇白牙,透出刚性和质感,唯有那黑白分明的眼睛,正盼朱砂笔的点睛。

鼓声越来越密集,鞭炮此起彼伏,人群开始跑动,钻钻挤挤。第一条龙舟没看完,第二条第三条又出现了,以后,一条接着一条……

太尉庙里,点睛仪式抓紧次第进行。龙头进出,皆由四位健壮大汉,用红色的木架抬起,额角挂满红绸大花,嘴巴衔满鲜绿的龙眼果叶。在神像前小心地祭拜了,再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抓起毛笔,蘸饱朱砂,在龙眼上细心涂点。一涂一点间,皆有老者唱和吉言祥语,周遭的摄影摄像师傅簇拥忙碌,灯光闪烁。

点睛完毕,龙头归位。红桨吃水,锣鼓齐鸣,龙船即刻精神抖擞,游行如飞,还能摇头晃脑,迎来两岸观众齐声赞叹……

时至黄昏,霞光灿烂,塘水粼粼,喧嚣的村子一下变得静逸如古,龙眼村的幽谧粤韵尽情地展现出来。此份恬淡与纯净,此份其乐融融的乡村风姿,洗浴着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客的心,宛如点睛,使人宁静,使人清醒,使人醍醐灌顶、飞桨奋进。思着,想着,人也不愿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