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美文 > 美文欣赏 > 正文

竹扒子

作者: 尹金辉2019/11/29美文欣赏

前不久在柯尔山公园散步,看到公园管理人员用竹扒子扒掉落在登山道旁绿化带里面的枯叶,我顿时产生了对竹扒子一种久违的感觉,同时也勾起了儿时用竹扒子扒柴多年的记忆。

竹扒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农村生产队及每家每户农民都必备的生产工具,当时农村供销社商店长年有售。它结构简单,就是用一截直径5厘米左右的小竹子制作而成,其把长90厘米左右,齿长40来厘米,齿数有11至13根不等,每根齿宽度差不多一厘米,通过高温将劈开的每根齿前端都向下弯曲约5厘米,定格成爪子状,再将齿均匀地掰开,使前端整个宽度达到30至40厘米,与把节点处成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再在中间处用土藤子或篾青绑扎固定即成。

竹扒子是当时农民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常用农具。收割的稻谷、小麦及豆类等不论是用石磙碾压、梿杖(梿枷)拍打或机器脱粒,要使稻草、麦秸、高粱及豆类秸杆与子粒分离,第一步是用扬叉(禾叉)将秸杆挑起打捆挑离,但仍还有一些短小碎段扬叉无法挑起,这就非竹扒子莫属了。它在不带走谷、麦、等子粒的前提下能将所有的秸杆小碎段全部扒出,与子粒分离,从而解决了子粒中的秸杆小碎段扬叉挑不起,扇车扬不走的难题。

竹扒子在山区的农民中还有有一个独特的作用扒柴。

我儿时生活在大冶市茗山乡大茗山麓一个偏僻的贫困小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民生活用燃料都是用麦秆、稻草等农作物秸杆和在集体山上斫的柴草。当时,这些农作物秸杆和山上柴草都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个人是不能私自取得和占有的,只能由生产队根据每户的人口和工分总值综合计算统筹分配。分配的柴草每年一般只够烧八九个月时间,剩下的三四个月,则由各家各户自行想办法解决。少数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就购买些煤碳或柴火来补充,多数贫困的人家根本没钱去买,全靠自家孩子秋冬季节漫山遍野拾荒来解决。

在当时,我家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困难户,没有钱来购买煤碳和柴草,全靠我在秋冬季节扒柴和斫柴解决。扒柴,就是用竹扒子扒山上那些掉落下来的各种枯枝、枯叶、松球、松针及荒山田塍地头的茅草。斫柴,是远去几十多里外的南山头(这里可以随便斫)。由于自己勤快肯干,做事泼辣利落,我家的柴火不但能满足自己炊用所需,而且每年还能出卖1000多斤,变现20多元补贴家用。记得当时是全村唯一有柴禾出卖的人家。

扒柴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当时家里经济困难买不起鞋,秋天多数日子是打着赤脚,冬天也都是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外出扒柴总是用竹扒子撬着箩筐翻山越岭,足迹遍及周边的连绵群山。不但把自己村的附近山岗扒得一干二净,还常远去10多里以外的上黄、下黄、张添益、陈太等村的山上去扒。由于树叶、松针等是跟随季节日渐枯黄,其掉落又受气温、风雨的影响,自然形成了有先有后的掉落过程。这批扒干净后,不几天又来一次风雨,会重新掉落一批。只要树上的枯叶、松针没有掉尽,每次下雨起风,就有新的枯叶松针掉下来,所以,我们几乎是隔三差五的去重复扒一遍,直至树上再没有掉的为止。山上的树叶、松针、枯草扒光了,就扒田塍地头扒茅草,从不放过任何能够扒出柴草的地方。

一把竹扒子,正常情况下可以用上两年左右,但由于每个人扒柴时使用力度或频率、时间不同,其使用寿命也有很大差别。我扒柴动作快,力度大,总是比别人坏的快。别人一般可以用两年多,而我有时用不到一年扒子齿就有变形或裂断了,因为买新的要花钱,齿断了一两根后继续将就着用,舍不得花钱买新的。直到扒子齿中出现遗漏而影响效率了换新的。

竹扒子在那个年代,为生产队的生产和解决山区农户生活用柴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现在农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早已用液化气取代了柴火,不但很久没有人去扒柴,就连连绵满山柴林再也没有人采斫了。再者,农民都有10多年没有种任何庄稼了,竹扒子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用武之地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我突然看到竹扒子,一种怀旧之情油然而生。竹扒子,你为我们那个年代的山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对你为我们所作出的贡献致以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