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美文 > 美文摘抄 > 正文

边声连古城

作者: 常龙云2021/03/23美文摘抄

夕阳斜晖,给黄土高原的莽莽群山,披上光明金衣。

登上清凉山,顿觉高天辽远,厚土旷阔。山巅古寺的暮鼓梵音,随风入耳,唤起我别样感觉。那不是天国播撒的福音,而是凡尘的杀伐之声,从北方的大漠旷野,雷霆般滚地而来。

高原天寒,边塞风紧。一阵寒意袭来,我裹了裹身上单衣服,走向那段赤裸、斑驳的古城墙。

黄土夯筑的城墙,曾经何等壁垒森严。然而,再高大坚固的城墙,都经不住风剥雨蚀,时间风化,终归会坍塌,被荒草吞没。这段顽强残存的城墙,身躯耸立,头颅高昂,孤傲地朝向北方,犹如角斗士塑像,令人敬佩。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也是一个塞上寒秋,范仲淹写下了这首《渔家傲》。家国情怀,豪情悲壮,一咏三叹。白发戍边,抗击匈奴,他的心境,有些无奈和凄怆。这位将军诗人,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总理西北边塞军政。

延州,即陕西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南边是关中大平原,八百里秦川,天下米粮仓;北边是茫茫草原与戈壁,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啸聚。烽烟时起,战事频繁。黄土高原是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延安是屏障上的坚固门户。自古以来,延安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称谓。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经营北方,延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了抵御塞外异族侵扰的前沿堡垒。范仲淹前后,许多着名历史人物,都在这片黄土地上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轩辕黄帝据此征服北方各族,建立统一华夏;晋公子重耳流亡延安一带,长达十二年之久;秦大将蒙恬统兵筑长城、修秦直道,北击匈奴,威震塞外;沈括出知延州,驻守边境,抵御西夏;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纵横延安南北;刘志丹、谢子长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每一个名字都耳熟能详,每一段历史都震耳发聩。

走在黄土大地,每一步落脚,我都感觉踩在历史的脚印上。

清凉山是着名佛教圣地,山腰规模宏大的万佛洞,万尊石佛,鬼斧神工。万佛洞上面是台地,一排五孔不起眼的窑洞,如果不挂招牌,谁也不会知道,这里曾是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当年,八路军将几台从战场上缴获的破机器,搬上山来,鼓捣修复后,红色政权的电波,就从这里嘀嘀嗒嗒发出。追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来。那情那景,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万众瞩目清凉山”,山下石墙上陈毅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的盛景。

如今,每年上千万游客涌进延安。他们是朝圣者,来瞻仰革命圣地。

来延安,宝塔山是必去的。耸立在延河之滨的宝塔山,是延安的地理标志,也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宝塔山古称嘉岭山,范仲淹题刻在山壁上的“嘉岭山”,至今尤存。因山上有闻名遐迩的宝塔,人们逐渐改称它为宝塔山。

我是在一个晴朗的清晨,登上宝塔山的。

站在山上眺望,高原的耀眼阳光,照得千山万峁亮灿灿。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鼎峙,护卫着延安古城。延河、汾川河在山下交汇,自西向东流去,经过一段流程后,忽然转身向南,穿过众多山峁,注入滔滔黄河。延安城依山傍水,如今公路、铁路和航线四通八达,不再是范仲淹笔下的塞下孤城了。

山上宝塔始建于唐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约四十四米,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导游告诉我,当年日军和国民党军飞机轰炸延安,都以宝塔作参照物。鉴于此,有人提出拆掉宝塔。毛泽东得知后,即时阻止,宝塔才幸免于难。有一次,日机轰炸延安,炸弹却扔到邻县去了,因为那边也有一座宝塔,飞行员误把那里当延安了。

进入宝塔,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延安城及山川大地,尽收眼底。据延安方志记载,宝塔一说是锁骨菩萨之塔,一说是镇妖之塔。菩萨也镇妖,二者功德是一致的,我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