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3年08月31日名言警句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他认为为人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以下是他施行教育的宗旨:

一是以人为本。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二是道德教育的目标途径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贼"、"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冲突的关系,儒家的德治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做是最好的学问。

孔子认为仁是核心,礼是标准,孝悌是根本,忠信是实施仁的原则、方法等等。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又归纳为三套系统:"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后又有"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体系产生。这些体系的形成,说明我国古代道德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成熟,其导源都在孔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