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拜年忙

作者: 施有民2017年03月31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在我的故乡,新春佳节期间,人们都有相互登门拜年问好的习俗,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它秉承着中华传统美德,记载着乡间淳朴厚道的民风。

现在回忆起多年前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如同昨日发生的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是那年除夕结的婚,农村人都说那天不用找阴阳先生看日子,也没有男双女不双(按年龄)之说,那天是抢“乱岁”,鸿运当头、鸿运冲天,是大喜的日子。直到现在,除夕结婚的帅哥靓女也不在少数。

那年初一,我忽被一阵阵脆响的鞭炮声惊醒,急忙揉揉眼看一下钟表,两点五十八分。赶紧催爱人起床,匆匆忙忙穿戴好衣帽、洗脸、刷牙后,便双双直奔父母房内。父母早已等待在大厅,看我俩到后,都站了起来。我说:“爹娘坐好,孩儿和儿媳给二老磕头了!”当时我记得地是用青砖铺的,我俩跪地时发出了“咚咚”的响声,磕头时屋地也发出了“当当”的声音。爹娘心疼地赶紧扶起我和爱人,娘眼里噙满了泪花,那是高兴的泪花:“儿子结婚了、儿子成人了。”爹却说:“孩子,今后你已成家,要对家庭负责,作为男人要勇于担当!”我听着爹的话深深地点了点头。

随后,我和自家的弟兄们、还有叔叔辈分的,首先,到自家的宗亲家向长辈拜年。因为是头一年,第一个“头”,叔、爷辈分的大都给我红包,一般是一至两块钱。在当时,那还是真不少啊!我激动得连连给长辈磕头作揖。有个叔叔半开玩笑说:“小羔儿,长大了,成人了,今后要多孝敬老子啊!”逗得大伙哄堂大笑。

然后,就到左邻右舍的长辈家拜年,见面互致问候,大都离不开这两句话:“今年起得早啊,今天天气不错啊!”我有俩邻居,平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得多半年不来往。一方的小弟也自知自己理亏一些,主动上邻居老兄家拜年,“长兄在上,受小弟一拜。”做为年长的邻居也即时作揖“事情早已过去,我们不记前嫌,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向前看。”兄弟俩握手言和。

大年初二,一大早母亲准备好了礼品。说实在的,那个年代,也就是选上等的面粉,发酵好、和好面,蒸出又大又白的馍馍,还有用黏米面掺玉米面编好多种花样的油果,炸出后又鲜、又亮、又香、又脆,满满地装了两个竹篮,上面用绣花毛巾盖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到哪里?去八里外的岳父岳母家拜年。那时连自行车都很稀有,全靠步行。我和爱人一人提携一个竹篮,有说有笑,不到一个钟头,便已经到岳父岳母家了。因为母亲有交代,到后不能入座,第一件事先放下竹篮,随即向两位老人磕头。同样是“嘣嘣”响、“咚咚”音。乐得丈母娘合不拢嘴。

大年初三,同样的礼品,母亲早已准备妥当,我要去姥姥家拜年。这天要辛苦了,因为路程远,而且在山区,但我心里是甜滋滋的,因为我童年时代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非常疼爱我。接近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虽说是数九寒天,但我头上还是冒出了热气。姥姥见状,心疼地对我说:“快快坐下歇会儿。”我哪敢怠慢,双膝齐跪,“叭叭叭”向姥姥磕了三个响头。姥姥笑得前俯后仰,拍着手乐呵呵地说:“我的外孙也结婚了,也成大人了”。

大年初四,要到姑姑家拜年,因为在外县,我到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带着礼品,乘着春风,心情格外惬意。姑姑见娘家人来自然十分高兴,先拿出花生还有水果让我吃,我牢记母亲的嘱咐,赶紧给姑姑磕头,姑姑急忙拉起我:“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大年初五,农村也称“破五”。这天把家里的垃圾送出去,换回“富土”,其实过去是和混煤掺和在一起的红粘土。从这天开始,人们一年新的劳作开始了。人勤春来早,家家备耕忙。

后来我参加工作,春节过后到岗,同事之间有单拜的,也有团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QQ、微信已成为现代拜年的工具和方式,大家与时俱进。通过美好的祝福,良好的祝愿,相互的包容,拜出了祥和万事兴,拜出了和谐的新天地,拜出了国泰民安,拜出了太平盛世!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