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

作者: 马科平2017年11月18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现代散文

家里原来使用泥瓦制品,主要有瓦盆、瓦瓮、瓦缸、瓦罐等多种产品。瓦盆作为一种古朴器皿,既是锅灶上的炊具,也是盛粮、贮面、洗衣、喂猪、饮羊的用品,在农村用途广泛,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瓦盆因和老房子上的青瓦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窑烧制,就有了“瓦盆”的称呼。瓦盆青灰色,用黄土烧制,不上釉。过去一般人家买不起铜盆、瓷盆、搪瓷盆,大部分买瓦盆用,每家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瓦盆。一般瓦盆分四个型号,大的二尺多口径,叫大盆;二尺左右的叫二盆;一尺左右的叫三盆;小于一尺的叫四盆。

大盆二盆用于洗衣服、淘麦子、生豆芽,买不起缸的人家还当水缸用。三盆多用于和面、揉面、捞饭、做饭盆。四盆有用于洗脸,也有当夜盆用的,四盆还可用于祭奠亡人时在灵前烧纸,起丧出殡时由孝子摔碎于路上,叫摔孝盆、拌孝盆。

记得小时候,经常见到卖瓦盆的人,拉着沉重的架子车,小心翼翼,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吆喝叫卖。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车子不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易碎的瓦盆瓦罐却安然无恙,完好无损。

原来,卖瓦盆的人采用的是大盆套小盆,大罐套小罐的办法,让盆与盆、罐与罐之间尽量亲密接触,少留缝隙,如有些许缝隙,就用柔软的麦草铺垫,并把瓦罐的耳朵巧妙地加以利用,拴上绳子连接它处进行固定,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瓦盆因是泥制,又薄又脆,易坏裂,稍微磕碰一下就会成为瓦片,裂了纹的一般要用细麻绳、薄竹皮或铁丝,绕盆沿箍上。家里的那些瓦盆,也是修修补补,不断添置。母亲用粮食或者鸡蛋同卖瓦盆的人交换,抱回心爱的瓦盆。

刚换回来的瓦盆,看起来不怎么顺眼,灰头土脸,别说不怎么光堂,到处还沾满了草木灰和烟渍,用手一抓,满是灰黑。母亲却特别珍惜,格外细心地洗呀擦呀,左看看,右瞅瞅,这儿用指头拭拭,那儿用指甲抠抠,惟恐把污点给遗漏了。擦洗干净以后,摆放也特别讲究,盆口朝下倒扣,既稳当,又免得灰尘进入盆内。

母亲使用瓦盆时倍加小心,轻拿轻放,生怕磕了碰了。每年腊月,母亲在几个瓦盆里和面揉面,放在热炕上发酵,蒸馒头、包子、花馍,全家美滋滋地过年。瓦盆使用后,母亲精心呵护,有几个瓦盆完好无损地使用了几十年,如今黑油油,亮闪闪,滑腻腻,呆在某个角落,静静地散发朴素清新、幽淡隽永的光泽。

随着时代的发展,瓦盆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必需品行列。如今,瓦盆正以新姿态迎接变迁的挑战,被广泛应用于花草养殖。这种花盆用普通粘土制坯晾干,经窑烧制而成,价格便宜,透气性能及渗水性能良好,花草长势健旺,深受养花人欢迎。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