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的幸福

作者: 王露露2016年01月21日现代散文

即将告别马年,羊年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中国人喜欢过节,大大小小的节日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庞大架构:清明,怀念先人;七夕,以古代神话讴歌爱情;中秋,凝聚起千万家庭的和睦;重阳,塑造着敬老的世道人心……

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年”,最深广的文化,是“年文化”。“年”,预示四季旧一轮农耕生产的结束,然后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重新点燃未来的希望。

过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语举止,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人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皆在此时大尺度蒸腾,一代代中国人营造出的年的环境与氛围,使年充满喜庆、情趣与魅力,构成厚重的年文化。

人们把世间最吉利的词汇堆砌成最美好的祝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恭喜发财、进禄长寿,全在年里进入百姓生活,让平凡的日子情谊润泽,爱意充盈。

过年,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把人间的美好生活推向极致。在乡下,杀猪宰羊,熏鱼腊肉,蒸包子煮馄饨,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炊烟缭绕,食物飘香,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一年的劳顿在滋味加情调的美食中得以休整。

年龄跨度从50后到80后的人,都惊人一致地封存着儿时春节的记忆,那时的年,更多体现在物质贫乏引发的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中国人民大学蒋华芳教授说:“我记忆中最幸福的过年,是和爸妈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和大年初一吃红烧肉和白米饭。”

在猪肉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对“年”最真切的记忆,就是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还有长辈包好的红包。

物质的极大丰富,过年礼物也随之变化,现在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有的超过了四位数,有的还送翡翠或黄金,越来越贵重的礼物,却无法替代困窘的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走家串户、前呼后拥的种种热闹。

过年的餐桌相比80年代也发生了改变,今年,众多饭店推出春节素食套餐,以满足追求健康饮食方式、崇尚养生群体的饮食需求,曾经凭票购肉解馋的时代已成历史趣闻。

匆匆回家过年的各路人马拉开了国内春运大幕,也带来了属于“年”的无数感动:为保证农民摩托大军过年返乡的安全,南方一些城市用警车为他们开道护航,此种浩荡场景让千万国人动容,也高度体现着政府对农民工的人性化关怀。

与此同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赶回祖国过年的春运大潮也在悄然涌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也跟着爷奶和爸妈飞往中国老家,根在哪儿年就在哪儿,尽管国航、法航、日航等航空公司的春节票价飙升,却无法阻拦海外华人回家的脚步,北京首都机场抵达大厅,更是上演着无数久别重逢流泪相拥的人间喜剧。

春节也走向了世界,东南亚及北美许多城市已将春节纳入法定假日。北京外交学院法国外教让·皮埃尔告诉记者:“在法国没人不知道春节,春节都成了专有名词,直接说拼音大家都明白。”

他介绍,每年大年初一,巴黎华人在市政厅广场舞龙耍狮的游行表演,会吸引成千上万法国人围观喝彩,有的甚至从巴黎以外的省城开车特意赶来凑热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跨越了疆界,又添加了国际文化的重量。

北京地铁站,一则春节广告很赞:一高一矮的背影,奶奶牵着孙女,身背盛满鲜花的竹篓,走向山外的村庄……广告词是:把春天带回家。

近日令外媒举棋不定、不知该用山羊还是绵羊来表述的中国羊年,在春意盎然中,来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