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

作者: 董亚军2016年02月25日优秀散文

我村后山有一口井,乡亲们称它为龙井。

何时发现了它,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口口相授。但真正开发作饮用水源不过四五十年。因为在后山,离村子四五百米远,路不好走,加上生产生活又忙,乡亲们懒得去光顾它;就在村前的一块田角凿一眼井——那时人们只图个快捷方便。

起初,也算不上是一口井,只是挖一个细水凼儿。水是从两块巨石的缝隙里流出来,叮咚有声。水流不大,一线不紧不慢流出,不舍昼夜。水凼满了,波纹皱缬,向外溢去。不管是伏旱,还是秋旱,甚至两旱相连,从来没有断流过。那水温润明亮,清纯如玉,看不到一点渣滓。入口极佳,醇,绵,柔,香,甘,五味俱陈。以之炊爨,饭香而菜甜;以之酿酒,绵柔而酒洌;以之泡茶,清香而味永。因缘以上的品质,以致今天那里排列了三口井。如今乡亲们生活用水,量已大增,龙井供不应求。各家各户都凿有井,但是吃水,大家都舍不得这“一杯羹”。

水是极其宝贵的生命之源,何况绝佳者。我国幅员辽阔,据说有泉十余万,而名泉不过百余处。茅台酒举世闻名,一旦离开了那里的水,是绝对酿不出那样的品质。苏轼有两句诗就说出了无锡惠山第二泉的佳妙:“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小团月”是茶之极品,为贡品。“第二泉”因茶神陆羽的品鉴而定名;宋徽宗题有“源头活水”四字,并命月贡百坛。名茶,名泉,名人,名诗,真是珠联璧合,妙趣横生。

我村的龙井,虽偏于一隅,名不见经传,但它的确给予人们以恩惠。那涓涓细流,纤尘不染,来自地之深处,一定经历了一番非同寻常的酿造过程。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井后高山,蜿蜒绵亘,草木丰茂,石润崖鲜。地表雨水经过草木、岩石、土层的吸收,分解,过滤,释放,化为珠玉;上滋润草木,下化而为泉。积累丰厚,酿出才不致于枯绝,这就是源头活水。

我想生活是如此,写作也是如此

……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