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四望山

作者: 戴益民2016年02月29日现代散文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广济天下报》江涛先生组织文友赴四望镇采风,乃欣然前往。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自古以来广济地形有两大“瓶颈”紧扼“三省七县通衢”:一为踞长江锁钥,扼鄂赣咽喉的田家镇;一为耸路侧群峰,卡皖鄂要道的困龙井。此两地历史曾上演过无数悲壮的战争故事,历来为兵家之必争。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都在这里抽剑挥戈,远古的如樊哙、朱元璋、陈友谅、张献忠、陈玉成,近代的如冯玉祥、白崇禧、徐向前、王震等。从地图上看,四望镇的版图夹在东北面横岗山和西南面崇山之间,形成典型的丘陵地状,四望山便凸显在丘陵中间地带,仿佛是两大“瓶颈”的命门。据说山顶有一块巨石直立如门,自然有些神奇,令人浮想联翩。四望镇因四望山而得名,山的一侧有座寺庙,名曰石门寺,佛教香火一直渺渺不绝。

公元1938年夏,武汉保卫战之广济战役打响。在整个战役中,国民政府先后调集十四个军共三十二个师,在武穴“瓶颈”地区进行惨烈的防守狙击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抗日军队阵亡将士一万七千余人,日本侵略军亦伤亡九千人左右。为争夺“瓶颈”命门四望山,中日两军激战于金家山、陶文寨一带,双方军队尸积如山,仅崇山口阵地保卫战,国军174师便有2000余名官兵阵亡。“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一草一木,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演绎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壮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939年春,由广济地方士绅牵头募捐,在双泉寺观音殿后修建烈士纪念塔,将牺牲的两千抗日将士骨骸聚殓于塔内。烈士纪念塔前,有一口泉水四季不断,那汩汩流淌的泉水象征着烈士不散的魂魄,给我们孱弱的身体和灵魂注入英雄豪迈之气。涛声阵阵,山谷回音,寄托着人们绵绵不尽的哀思;碧血丹心,浩气长存,激励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武穴的前身为广济,是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降生地,“广济”二字,取自“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由于境内庙宇众多,佛教盛行,又有“千佛之国”和“小西天”之称。钟灵毓秀之地,加之与佛结缘,必然会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朝开元年间,药王孙思邈神灵云游天下,化为人体,四海行医,后在广济陶家塘寄迹。一日,一渔夫在陶家塘打渔,捞上一木雕像,随意丢向下游,第二次又在原处捞起,甚感神奇,原来是药王孙思邈神像随洪水不知从何处漂来,遂将其放至五虎山一山洞供奉,后人为其建寺,号称“人寿寺”,这便是四望药王庙的来历。药王庙前后经过两次大的改造扩建,现已建成两栋大殿,香火盛行,尤以求签开方治病远近闻名。

“家住万里长江边,生我养我大别山,钟灵毓秀水环绕,广济代代出圣贤。”一曲《武穴好家园》,唱出了这方水土这方人的乡愁与乡情。四望地处武穴西部,集老区、库区、湖区于一身,经济欠发达,但它有好山、好水、好空气,更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我想,这就是它的后发优势吧。行走在乡村垄上,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景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四望镇共有二十九个村庄,最为出名的是十大畈,这十大畈分别是:陆政畈、新庙畈、三里庙畈、栗木畈、白水塘畈、何桥畈、铁石畈、吴兴畈、竹影山畈、刘寿畈。正是花开时节,我们穿梭在秀美乡村之间,流连油菜花海,徜徉海棠苗圃,尽情享受踏青的乐趣。当采风结束时,我忽然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宁静的村庄,清新的空气,如画的风景,动人的笑脸,这一段山乡时光如此静好。透过车窗,我一边饱览四周秀丽的风景,一边在心底沉吟道:踏青四望三月天,文友纵情山水间,谁人不说家乡好?愿将意象换容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