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故里见闻

作者: 方裕洲2016年03月10日现代散文

几天的雨,把初夏的原野浇得一片葱绿,出水的芙蓉迎风摇曳,偶有几滴水珠在荷叶中滚动,让荷花更显楚楚动人。呼吸着原野清新的空气,我们一行来到举水河边的王家坊。这是团风县文联组织赠书采风活动,我有幸与作家们同行。上个世纪初,着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就诞生在王家坊,使这个村庄声名远播。县文联将团风作家作品赠送给王家坊村,接受捐赠的是王亚南的嫡亲孙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启同志。广场后面是王氏宗祠,宽敞明亮。村支书把我们一行引进祠堂,我当时疑惑不解,我们是向村“农家书屋”赠书的,为何进王家祠堂?进得祠堂才发觉“农家书屋”就设在祠堂里。

出得祠堂发现在村广场左侧一楼房旁边,有一棵四米多高的柿子树,树身并不粗壮,墨绿的柿叶掩映着沉甸甸的柿子,似乎不让柿子露脸,柿子不甘寂寞跳出来挡住柿叶,露出圆嘟嘟肚皮,叶儿掩盖柿子,柿子又跳到叶前,层层叠叠,直向树顶,而在柿子树梢生出几枝淡绿色的枝条像利剑直指苍穹。挂满了果的树身竟然冒出新枝。它使我联想到王家坊这块土地,它是那样厚重而富有传奇。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黄冈中心县委所在地,给部队调集钱粮,补充兵源,输送干部和医护、修理人员,派地下工作者和武工队赴汉采购运回军需品,成为前线各路部门的后方基地。王家坊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和敌顽分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解放后王家坊人民,挥舞银锄根治血吸虫,把萧疏僻壤建成了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王家坊人民勤劳致富,鳞次栉比的新楼替代了昔日低矮的土砖平房。王家坊人民正像那柿子树上勃发的新枝,用聪明才智创造美好明天。

王亚南更是王家坊人民中的佼佼者,他少有大志,立志勤学。为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他将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3寸。睡觉时床向短脚的方向倾斜,他惊醒便立即下床,伏案夜读。1928年,他到日本求学,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经济学着作。1933年,王亚南乘船去欧洲求学。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王亚南竟让服务员把自己绑在柱子上,继续读书。他在杭州求学时,结识了有志青年郭大力,两位有共同抱负年轻人为寻求救国的真理,历经10年的艰苦努力共同翻译了马克思的巨着《资本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王亚南毕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留下40多部着作和340多篇学术论文,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家坊村支书王文启引导我们一行来到王亚南故居。王亚南故居现在只有两块碑立在那里,一块是团风县人民政府立的;另一块是团风县成立前,黄冈县人民政府立的。但王亚南故居却不见踪影,让我们一行人大失所望。

王文启介绍,王亚南故居原来是一进两重的青砖鼓皮屋,墙是青砖做的,外面还订了木板,过去叫鼓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想象到,当时王亚南家还是较为殷实。过去能读书且甚至出国深造的,一般都是殷实之家的子弟。他们当中大部分都很有抱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拯救国家于倒悬。王亚南就是这富有抱负千万学子中的一员。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亚南的后人为维修王亚南故居,找了不少单位,跑了不少路花费了六七千元,但无果。王亚南后人可能认为其故居是后人的祖业,便将故居拆了,重新做了楼房,让人十分叹息。

王亚南故居外就是举水河,河水碧绿得像墨玉,她静静地流淌,带来了人们的希望,也带走无限的遗憾。我站在王亚南故居旧址旁,一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