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歌声

2016年03月10日现代散文

要想知道如今的新疆,你就到那里去听歌儿。

说来汗颜,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全国对口援疆十几年了,在我的脑海里,竟然没有具体概念。尽管也看电视,电视里经常有援疆志士的身影和感人的事迹,但没有往深处想。这次随湖北作家代表团前往湖北对口援助的新疆博州采风七天,这才感同身受。新疆博州是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绿洲缀在大漠里,雪山映在湖水中,羊群像白云飘在草原上,新建的城镇像花儿盛开在有水流过的地方。这些都是历代戍边将士和援疆志士心血智慧的结晶。

在博州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湖北老乡,还有黄冈、浠水老乡。他们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解放初随王震将军进疆剿匪将士的第三代,问起来,他们的祖辈大多葬入了这块土地,他们像种子留了下来。第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号召支边知青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都光荣退休了,他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第三是志愿来援疆的志士,他们有干部,也有教师、医务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目前活跃在援疆第一线的指挥者、规划者和实践者。第四是来新疆创业的企业家和打工者。解放后六十多年来,这些人与当地人一起共同创造着博州的文化,沉积着博州的历史。

博州地处准葛尔盆地边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裔居住的地乡,以蒙古族为主。蒙古族是草原上的雄鹰,粗犷放达,能歌善舞。来博州生活的湖北人,不管是“援三代”,“援二代”,还是志愿者,在这块土地上住久了,血液里融合了蒙古人粗犷放达之风,都能歌善舞。他们把家乡的歌儿带到了边疆,与大漠风沙,红柳和胡杨一起生根发芽,构成博州新的精神生长点,形成了博州新的文化沉积。

最难忘的是离开博州那天的联欢晚会。蒙古包外,博州的天晴得真好,万里无云,夜色迷人,天地干净,风也干净,流水绿州,灯火辉煌。谈笑风生,客随主饮。饮到忘情时,我们来自湖北各地代表团的十三人和来自延边自治州的两位,纷纷唱起了家乡歌谣。我们不是歌唱家,但那时候居然各自献艺,为了友谊,也为了纪念。一曲过后,不论雅俗,自然有掌声,也有赞美。唱的人自为得意,微笑着,享受着那美好的时光。联欢到最后,我们提出两位援疆干部每人唱一首。自然是领导先唱。博州市一位援疆年轻的领导,给我们唱了一首《西塞山》。这领导曾经在黄石市一个区任过要职,西塞山是黄石市长江边上的一座有名的山。他唱的《西塞山》是黄石市市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渔父》改编的。他并没有站起来,是坐着唱的。他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们是用艺唱的,他是用心唱的。三年来,他们背井离乡,告别妻儿,歌声中饱含多少对于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他唱着唱着流出热泪。我们被他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他唱完,过了好半天,大家竟默默无语。领导唱完了,那位更年轻的干部,给我们唱了一首《鸿雁》。他是站着唱的,声情并茂:“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向苍天,天空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过。”我们禁不住与他击节合拍,一起唱了起来,热泪盈眶。我与他邻座。我问他:“结婚吗?”他说:“结婚了。”我问:“有孩子吗?”他说:“有。”我问:“多大?”他说:“刚上幼儿园。”一曲《鸿雁》就是他的心声。

叫人大开眼界的歌儿,是我们结束采风活动到乌鲁木齐,“援二代”唱的。他是自治区宣传部的一位干部。他在新疆生根开花了。餐桌上,他给我们唱的是蒙古族爱情民歌《两只小山羊》。他将《两只小山羊》,先用蒙古族的唱法唱了,再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唱法唱,然后用黄梅戏的唱法唱,每一种唱法都声情并茂,水乳交融。

他边唱边舞,活灵活现。

那真是多才多艺,叫人拍案叫绝。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