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

作者: 赵沁怡2016年04月22日抒情散文

自打晓事,送行的场面便在生活里开始演绎。父母送子女,亲朋送亲朋,学兄送学弟,友人送友人……

古诗里,关于送行的无奈、难舍、凄楚也比比皆是。王勃、李白、白居易、王维、岑参、李叔同都送了,或阳关,或古道,或长亭,或辕门;或踏歌,或纵饮,或沐雨,或顶雪。个中滋味,只有在句里行间细细嚼咀。他们无不展示了生命的悠忽和对别友的担忧。行者,带着别意上路;送者,那份牵挂之情,就在朋友、亲人消失之处开始蔓延。那时,心灵在失落,反酸,但无震颤。

偶或,我也带着那份别情上路,带着那份无奈送人,或有朝雨,或有雪痕,但无孤帆,无长亭,无古道。那只是一份淡淡的落寞和忧伤。可今年3月,在老家为一位逝者送行,却让我的心至今难以平静。那是一个清晨,先是大风,随后是大雨,接踵而至的是3月的鹅毛大雪,一个90多岁的老人在亲人的泪雨中远行,她的女儿也是72岁的古稀之龄。按老家的规矩,出殡的道是人踩出来的,不能重复,即便是高坡和大坎,抬棺的人都得前后合力,奋力而上且不能停息。鞭炮一响,抬棺的队伍一下迈出了堂屋,下坎前奔。逝去的老人已经变小、变轻。她安详地躺在棺木里接受着这最后的告别。可她的女儿,那个70多岁的女儿早已泪水流尽,白色的孝布遮住了双眼却遮不住她哭得浮肿的脸。棺木下坎的霎那,她在不断地蹬脚,在凄楚地哭喊着妈。此刻,这种撕心裂肺地哭喊惊醒了她30多岁的女儿,忙伸手去搀扶她的手臂。只见她轻轻推开女儿的手,望着母亲前行的路,一纵身跳下了那道1米多高的坎,哭着,追着前行而无语的母亲,仿佛回到了她童年的年龄,母亲要远行,她哭喊着撵脚。此刻,我的心,震颤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