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芳园”的刀刻手

作者: 邹安超2016年04月23日现代散文

温润贤良又美好清丽,如此来形容一个女子,尤其是少女,那么,古代那大家闺秀,豪门千金的形象是不是跃然而出。再,如果这女子,端坐于书声朗朗的教室,读书,写字,听歌,蕴涵着一卷诗意简静素雅,那你又会觉得是怎样的女子?会不会是暗香浮动,韵味无穷的书香女子?

具善良的品质,灵动而隽秀,定是人们喜爱的淑女;具才情,有思想,否则何来芬芳的气息。

这样的气息,流淌于整个校园的空气里,在楼道,在走廊,在操场和饭堂,在花前月下,更是把那栋粉红墙体的女生宿舍楼给炫目起来。

这栋楼,往来皆简静的书香女子,于是,校方,为给他们一个贴切又恰当的定位,曰“淑芳园”。

800女子中,具才情者众,但有那么三五几人,闲暇时,摒却浮华的诱惑,抛却花哨的穿戴,一身素装,沉稳而坚定地坐在“石雕石刻工坊”里,全神贯注地作着“低头一族”,她们手里摆弄的不是智能的手机,不是ipad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消费品,没有微信的惊扰,没有网购网聊的欢畅,吸引她们眼球的,是一块生硬又不会说话的石头。

尽管,粗糙,冰凉,不具思想与灵魂,而兰馨惠质的她们,却慢慢地用自己思想与心灵去感染它,融化它,改变它,石头,终是敌不过强大而虔诚的攻势,慢慢败下阵来,没有了生硬,没有了冰凉,没有了粗粳和糙手的不适感,它们变得光滑,细腻,湿润,变得美好而深刻,不多时,人世间,又会产生出一尊尊具庄重古朴,又不失石头的粗犷豪放的石雕石像来,于是,具闲情逸致的世间人,给她们雕琢的石像,取了一个比ipad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号——石雕工艺品。

既为工艺品,便是文化与思想和谐统一的整体,与之前不会说话的生硬相比,它们有了品质,有了会说话的嘴,有了世间万物的生命与光彩。

走进她们,走进她们正潜心雕琢的身旁,一个宏大又宽敞的作坊,一些成品半成品及粗糙的石头,以及众多精致而美妙的石雕工艺品,分门别类,学生的,教师的,大师的,获奖的,参赛的,展览的……让人直觉,这是一个培养艺术接班人的殿堂,甚至更会让人错觉是否走进了一所工艺美术高等院校?其实,你走进的不过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那么,如此精湛的雕刻工艺美术室,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却能拥有,这得益于,生养她们的土地。

我们深知:艺术,必须扎根于土地。

这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根植的重庆市大足区,面积广阔,有着1436平方公里,在着辉煌而厚重的文化历史,1254个年头,已将一幅壮丽的蓝图描绘得丰腴饱满,“大千大足,福满人间”这样的称呼与定位赋予着这片土地一些坚实而笃定的称谓——海棠香国,千年佛都,石刻之乡。

如果,你有时间,走一走龙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些代表大足世界文化遗产最高水准的摩崖造像,不仅能感受到石雕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光辉闪耀,还能清晰地听到,千年前工匠手中击出的那声巨响,于是,轰隆隆的响声之后,有种锤子钢钎锉刀敲击石头的悦耳清声,一声一声,一锤一锤,敲击千年,持续千年,默默地敲,轻轻地击,滋养,补给,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一股生机与活力。

生机和活力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这座城市人们争相传颂和继承的法宝,像血脉,像曙光,不断地为这座千年古城浇铸着新鲜而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能量的再现,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无数的石雕工艺美术创造者,一代又一代,他们用现代工艺美术的雕琢水平,辅以传统工艺造像的技艺,展示出大足石雕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与光芒。

尽管,没有高等学府的入驻,没有全日制工艺美术教育机构,石雕技艺,石刻文化,传承和发扬,何以如火如荼?

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责任和担当,他们勇敢地挑在肩上。于是,不用千山万水去学习,不去高等学府请名教,扎根自己的土地,选人用人,传帮带,一套健全的培养石雕技艺的机制应运而生。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并非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那样遥不可及,将自己土地的历史文化挖掘发扬出来,所有的理想便可垂手可得。

很快,在这个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有那么一僻静之地,“石雕石像工作坊”独树一帜地存在那里,因了她的争气,披荆斩棘,走出大足,走出重庆,走向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舞台去展示,她的母亲,已入列全国重点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无数的殊荣之后,再来看这个工作坊里的书香女子,人不需多,只三五便可,否则何谈凤毛麟角,出类拔萃?

无数的日夜,她们沉静地浅唱灵魂深处孤寂的歌,一锤,一锉,一刀,细腻,深邃,在雕刻中得到融会和升华。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雕琢的女子,是实实在在懂得在生硬的石头中释放心灵的书香女子。

这样简静的女子,即便素颜朝天,即或静默不言,依然有芳香脱俗的气质美感。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