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川边”

作者: 东天2016年04月29日现代散文

重提“川边”,与《武陵都市报》上一篇新闻报道有关;而这篇报道,与盼望了很多年的一条路和这条路上终于跑起了客车有关。

“川边”在哪里?“川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现在长起来的人可能已经不明就里,大多外地人肯定也是不知其详。但对于曾经的“川边”人,却对这个名字难以忘怀。它除了是他们生长的家乡,也带给他们艰难、苦涩、酸楚的回忆。

报道标题为《搭上客车回“川边”》,让沉寂多时的“川边”一名又重新吸人眼球。记者通过跟班乘坐的方式,现场采写了黔江成功开通“黔江——南海——黎水”客运专线的新闻。过去的闭塞之地大大缩短了与县城的距离,方便了沿线村民进城办事、务工经商,这引发了黎水民众的关注、热议。

“川边”,顾名思义就是“四川边上”的意思。曾作为一个村名,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川边”所在的黎水与湖北的咸丰、利川一山之隔,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而“川边”是距离集镇最远的村。其实,“川边”乃至黎水与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太远,只是走了很多年的弯拐路、冤枉路。以前,公路未通之时,就有一条步行路从“川边”走,虽然要经过另外一个省,却是通往县城的捷径。后来,镇上通了公路、有了班车,人们就开始走路去镇上赶车,但仍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进城。随着区划体制调整,“川边”与黄泥两村合并后更名为黄泥村,“川边”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里依然没有甩掉最偏远地方的称谓。

再后来,取道“川边”、途经湖北的黎(水)蛇(盘溪)公路贯通,这里的交通状况才有所改观。“川边”虽仍为边区、边地,但离县城已不算最远。倘不开通客车,人们的出行依然极不方便。要么先步行到湖北地界坐那边的班车到南海,再转车进城;要么搭乘“黑长安”,班次既少、时间又不固定,还先得和司机预约,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车来不了只有灰溜溜打道回府。人们打心眼里盼望,早日开通客运车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班车。就像有的乘客所说,“对它的渴望不亚于以前黔江人盼修建铁路和机场。”

这不,在新年就快来临前夕,一天三班的客车终于跑起来了。这无疑是沿途广大村民的一件大喜事。老百姓们为此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此线路一经推出,就成了便民利民的惠民线、乘客云集的热门线。每当客车驶进“川边”地界,轰鸣的喇叭声回荡在村村寨寨、山山岭岭,似乎敞开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心扉,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召唤,感觉与县城、与外地更近、更便捷了。以前经黎水、黄溪到县城,少不了六七个小时,而现在进城最多两个小时,半天就可以打个来回。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除了黎水人外,还有本区杉岭和湖北水坝、蛇盘溪的竞相乘坐这车。“川边”一语已然跳出老川边村范畴,概指渝鄂边界这一带了。

但好事多磨,才跑了几天的客车,就因为争夺客源问题遭到了别的线路车辆的干涉、阻挠,意欲减少其班次。

奔跑在渝鄂之边的客车,你听到了“川边”沿途的老百姓的呼声了吗?你就不要更改了吧,让封闭、落伍了太久的“川边”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外面的世界近些、前进的脚步快些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