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心

作者: 陈广胜2016年05月04日哲理散文

人生的最大对手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第一步需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软肋。反躬自省,正是与自身的惰性、惯性、劣根性较劲。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撞开挡在头顶上的“天花板”。

《圣经·新约》有一则记载,一群人捉住一名女子,问耶酥:“她犯了罪,按律法应用石头砸死她,你说该怎么办?”

耶酥答道:“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

那些人全愣了,不久一个个都走开了。耶酥的话剑走偏锋,出乎所料又直指人心。谴责、惩罚别人容易,但首先应反躬自省,看自己是否够格。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怀自省心,就是经常权衡、度量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好比一面镜子,从中照出容貌、形体,也实实在在地呈现诸多的欠缺。向耶酥提问的那些人,一经反思,头脑便多了一分清醒,对他人也多了一分宽恕。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我们活在世上,要认识真实的自己很难。由于视角不同,多数人会放大自身优点,却忽略存在的不足。当发生矛盾,往往一古脑儿指责对方;纵然明知理亏,也习惯于避重就轻,为自己开脱。可以说,人们对自己最为熟悉,又最为陌生。谁都能轻易找出别人的毛病,可对自己则存着盲点,潜意识里有选择性“失明”的倾向。

可人总是不完善的,无论你多么优秀,终究带着缺陷。自省即自醒,具有给自己挑刺的勇气。特别是位高权重者,通常被溢美之辞包围,更难以自我剖析。但差错必定伴随所有真实存在的人,假如不去挑刺,刺终究搁在那里,绝不会自动消失。

自省心让人知过,可知过不是目的,知过的意义在改过。倘若找出一堆问题,却听之任之,这并非自省,反倒是自我纵容。自省贵在对症下药,从自身的不足中找到超越的空间。因为人生的最大对手,其实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第一步需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软肋。反躬自省,正是为弥补那些短处、陋处,与自身的惰性、惯性、劣根性较劲。只有克服它们,我们才能撞开挡在头顶上的“天花板”,实现对自己的突破。

自省不光需自我批评,更是在反思中提炼智慧。人不管再聪明,都会跌跟斗,要紧的是不重复跌类似的跟斗。心存自省,可以总结教训,在过去的跟斗中体悟,使跌打滚爬成为人生的学费。同样,面对成功也应自省,高歌猛进不等于无需改进,何况顺风顺水也容易让人忘乎所以。总之,自省既是逆境中的吃堑长智,又是顺境时的防微杜渐,它使人举一反三,更好地把住命运的主动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一个人能否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参照系。遇有德有才之人,若能在对比中感知差距,并弥补不足,那将离贤者越近。而对别人的错误,假如从中引起足够的警觉,也能有效防止在自己的身上复制。基于别人的教训自省,视别人的伤口为自己的苦痛,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开窍。

身体需要保养,心灵需要自省,同样都离不开日常的检修与维护。根据医学理论,人群分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等类型,“治未病”被视作最高明之举。唐代孙思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一流的医家富有远见,他们对未病者劝导养生,对欲病者提前预防,对已病者尽早治疗,可谓化病邪于波澜不惊。自省恰似上医之术,通过自警、自砺能及时改过,就仿佛消除了身上的亚健康,防止隐患变显患、小患成大患,无疑是做人的长久之道。

自省是否过于劳心?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活得太累。需要指出,自省发自本意,并非外来的强迫,若成为习惯,就同平日起居洗漱那般自然。从更深的层次看,自省着眼于修身,不是功利驱使下的无奈选择。它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体现了内求于心的进取方向。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无尽的矿藏,但最终能开发多少,关键看自己。如果说贪图外物终有尽头,内涵提升却无止境。自省心反求诸己,正是同自己对话,仿佛在不懈挖掘自身的矿藏,并由此带来精神的充实与快乐。

行文至此,不妨让我们回望千年,细细品味《六祖坛经》中的一个经典场景:

禅宗五祖弘忍送慧能过江,上船后亲自摇橹。慧能说:“师父请坐,让弟子来摇。”

弘忍说:“我是师父,应该由我度你。”

“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自己。”慧能答道。

自省心也可视作是一颗自度心。人海茫茫,宦海、商海、学海无不波涛汹涌。在人生的航行中,没有谁将度我们一辈子。或者说,真正度我们到彼岸的,只能是自己。心存自省,犹如自己不停地摇橹,既留意船头的方位,又随时矫正用劲的手法和节奏。在这里,留意、矫正都是为了整个航程,它让我们不在风浪中迷失,并努力朝着追寻的方向直行……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