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之恋

作者: 马宏强2016年06月30日抒情散文

清晨,漫步校园,无意中又走到老教学楼面前,让我吃惊的是————他已面目全非了,空洞洞的窗,空洞洞的门,拆房人为把门窗卸下来,运出去,又在墙上凿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来。千疮百孔,整栋楼失去了隐秘,展现出伤痕累累的躯体,再加上地上的碎砖、碎水泥块及其他杂物,狼藉一片。

这老楼真的要离开我们了!

老朋友,刚分别几个月,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我再次一步一步亲近他,这座二层的简陋朴实的教学楼,上下各四口教室,斑驳的墙体厚重有力。楼梯较窄,水泥台阶光滑润泽,没人知道这里曾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楼梯木扶手虽有许多裂纹,但依然圆润厚实;二层厦台走廊由于长久承重,前端已稍向下倾斜了;钢筋水泥的走廊横栏杆,经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又在上面焊了根钢管,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再次走进我的教室,扑面而来的还是某种说不尽的亲切与温馨,黑板上学生们做过的数学题清晰如昨,老师重重的批改痕迹历历在目,黑板边沿层层叠叠的字迹隐隐约约……教室后墙黑板已经破损,黑板上面,破旧的奖状一层紧挨一层,耕耘,拼搏,欢呼,点点滴滴,曾经都在这里聚集,现在却只剩下了再见。教室北墙中间,保护眼睛的宣传画依然传递着往日的关爱,南墙中间的评比栏,还在讲述着学子们争先恐后的故事。

老楼是本厚厚的书,每口教室,都是些枝枝蔓蔓的重要章节,不仅记录了一届届学子的青春梦想、励志故事和生活的苦乐,而且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

学校成立于1969年,这座楼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建的,应该是韩垓镇第一座楼。据说,教学楼刚建好时,好几个乡镇的尖子生都来这儿上课,每年考上高中、考上中专的人数众多,教学成绩在县里名列前茅。当时,“梁山十八中”的名字很响亮,我觉得这座楼的功劳最大,他也成了学校的象征,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在这儿上过学的学子都说“我在楼上上的学”。

记得自己刚上小学时,有一次母亲用地排车拉着我去学校北面一个村磨面,途中发现这座赫然而立的楼,我马上从车上跳下来,在墙外,徘徊着观望。他的高大庄重,还有某种神秘感,深深吸引了我。当时,忽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念头:如果能在这儿上几天学,就是被老师多批评几回也情愿。

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我就在这座楼上参加了小学毕业考试,当时我很紧张,总担心失去机会。当我怀揣梦想开始跟这座楼亲密接触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起初几天,我有空就到各个教室及周围逛逛,往往是早晨最早跑到教室,傍晚最后一个离开,说不尽的新鲜与美好。

遗憾的是,一开始我的教室在楼下,以至于我回家总是撒谎,“我也是在楼上读书的”。初三那年,终于来到了二层楼,搬教室时,我上下一溜小跑,总怕抢不到似的。尽管我当时活波好动,但到了二楼,我确实安稳了好长时间,学习也认真多了,有时站在走廊里扶着栏杆和同学聊天,远望田野和村庄,深感成长的快乐。

毕业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的眼泪中应该有一半是为老楼而流。过去,他凝聚了、见证了同学友情,后来他成了我们师生感情的承载者,无论大家走多远,飞多高,他都维系着我们的心;无论岁月多稠密,多深远,只要他一声呼唤,我们的故事就会再次刷新,我们的友情就会再次发新芽,开出一如昨日的甜美花儿来。

老瓦房渐次消逝,老教学楼逐一被新楼代替,时代变迁,新旧兴替,没人可以阻挡。此时此刻,我站在这座老教学楼前,一任思绪在岁月的河流里飘荡,那些跟青春跟理想有关的过去,在眼前一页页翻开……

为了这些即将消失的纪念,我向这位最后的坚守者致敬!他,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理想与追求,牵动着多少颗火热的心!现在,看着他慷慨地踏上自己的不归路,我内心深深地呐喊,你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与我们同在,永远没有挥手告别,永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