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好的伙伴

作者: 胡海波2016年07月15日现代散文

最近在某晚报看到一则“小人书换黄金”活动,触动心弦,于是我翻箱倒柜,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与混杂着书香和霉味的小人书重逢了。满含对“老友”的愧疚,我将这些尘封了十几年的小人书,一一摊在冬日的暖阳下,悉心整理折皱卷边的书页,按不同题材分类存放,并拍照电子留档。真庆幸几次搬家没有将这些老伙伴丢弃,现在竟存有上千本之多,重新翻阅着小书,我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儿时的场景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曾记得接触的第一本连环画《麻雀与狐狸》,那时还正是躺在母亲臂弯里聆听故事的年纪,渐渐地我被这种图文并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阅读方式吸引和迷住。当初家在农村,物质生活匮乏,男孩子玩耍的无外乎滚铁环、弹玻璃球或斗鸡之类的,我却很少参与其中,因为看小人书才是不二的选择。每次父亲出远门,问我买玩具还是吃的?我都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小人书!一拿到新书,我总是反复翻看,爱不释手,并且晚上将小书放在枕边共眠。一旦不能如愿,自己则感觉异常委屈,经常找茬嚎啕大哭,伤心之余就躲到房间,用铅笔一遍遍地临摹连环画上的历史名人、英雄人物,以寻找慰藉,平复情绪。有时父亲会骑车带我去县城,他去办事,一般把我放在市中心的小书摊旁,一分钱租一本书,可以美滋滋地看一下午,当父亲接我回家时,我已过足了书瘾。

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我结交了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朋友,大家在一起看书,争论哪路神仙本领最大、哪个战斗英雄最勇敢、哪位公安破案最神,我们还经常换书,以便让双方书能成套或可收获各自心仪的小书,至今我收藏的连环画中,仍有不少书的背面写有某某人的姓名,见证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连环画涉及古典名着、神话传说、革命战争、少年世界等诸多题材,随着藏书量的积少成多,我的谈吐见识也与日俱增,周围的亲戚邻居皆戏称我为“小知识分子”。不过,这仅为外在的表象,更重要的在于小人书能够培养一个人乐于学习思考、做事有定力的好习性,它是我们当年人生起步阶段的良师益友。

时代变迁,电视、动漫、手机、网络等文娱方式开始大行其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环画风光不再,青黄不接,越来越走向湮没无闻,再次重回人们视野的身份,已变成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当我满怀信心,用手机上传部分连环画照片给微拍群时,得到专家的鉴定回复却是:品相不佳、价值不大。如此结果令我始料未及,但也彻底打消了售书的念头,虽然我的小人书不同程度地留有汗渍、油渍甚至还涂鸦了算式公式,但却真实记载了我的喜怒哀乐、成长历程,内含的精神价值难以估量。那些所谓品相完好、装帧精美,翻阅需戴专用手套的小人书,动辄成千上万,完全沦为商人获利的工具,背离了亲民、阅读的基本功能。“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若闲来无事,我会泡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旧书,重新走进连环画的精彩世界。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