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作者: 望远2016年07月23日现代散文

古代每年十二月要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这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进行,因此腊月初八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此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又称腊八祝,祝与粥同音,腊八祝由谐音腊八粥来代替,于是就有每年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行祷祝之意。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而据《清代习俗汇总》称,清时腊八日,汉族地区都要吃腊八粥。此粥已从原米的“七宝粥”、“五味粥”的基础上增至“八宝”,并加以点缀,成为既好吃、又好看的腊八粥。由此可以看出,清时的腊八粥与古时“腊祭”已相隔久远,中间有宋代十二月初八日,形成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习俗。《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佛粥’”。

关于腊八粥民间有多种传说和形态,沙上多部镇志所记,均认同的民间传说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会,其中有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后演化为每年腊月初八各寺庙打扫积年陈粮,烧粥祭佛,而粥称为“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福寿粥”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不仅为寺庙享用,传入民间每年此时食腊八粥,清代最为盛行。

此外,沙上还流传腊八粥的多种传说,如教育后辈勤俭持家说、朱元璋称帝后不忘节俭说等。可以看出腊八节虽非大节,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节日,无论从远处说还是从近处说,它都是古代腊祭的辗转遗存,食粥以祈盼年丰人旺的古俗仍依稀可见,并增加了悦人的成分。

沙上烧腊八粥要用八样食材混合煮食。这在《乐余镇志》、《南丰镇志》、《兆丰镇志》中均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民间以糯米为主料,配上花生、赤豆(黄豆)、红枣、芋艿、红薯、红萝卜和青菜等煮成稠粥啖食。”有的还以山芋、赤豆、红枣、桂圆、百合等配成八样。到后来也不拘样数,烧成粥,加糖成甜品,或者加盐成咸粥,并不像一般记载用“用黄米、白米、豇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沙上不用这些,就地取材,食之“避邪保健”(《南丰镇志》),一样其乐融融。

过腊八节在沙上之所以一直延续,从时节上说,此时农活结束,场光地净,离上一个节日相隔已久,人们就比较重视这个节日,此后接下去是过年了,因此沙上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腊八,年事活动便逐步开始,购物办年货、网鱼杀猪、蒸糕蒸馒头和做豆腐,日程排得满满的。从吃腊八粥起,直至正月十六,整个年节才算结束。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