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圩感怀

作者: 姜继永2016年08月16日现代散文

年春夏之交,我作为省军区新闻干事,随省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出市区,沿肥西西南一条岗峦起伏的小道,进行了一次长途野营拉练。当踏进刘老圩时,我被这座古老庄园深深震撼了。一股巨大磁力,牢牢吸附了我的双脚,不能旁移,也无从挪步。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苍苍莽莽大潜山列阵,金水河有如管弦般鸣奏,迎接我们这支军旅。阵风徐来,天地间林涛阵阵,仿佛有滚滚历史涛声隐隐传来,透入肌髓,让我沉浸在苍凉的历史哲思里。

住下后,我白天参加训练、射击、比武,夜间执勤、放哨。休息时,于圩内外盘桓,盘根问老,考察古今。斯圩集园林圩、水圩、风景圩、学府圩于一身,寄托主人公一生反抗外敌入侵的凌云壮志,因此它又是一个濡染着爱国情愫的爱国圩。它的兴起,与淮军名将刘铭传分不开,是刘铭传一手兴建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时任总兵的刘铭传,虽平息江南苏常一带太平军,但却看到这块富甲天下的广袤地域创伤累累,“大地息烽烟,荒城少黎庶”,萌生卸官归乡之意。同年,清廷晋刘铭传一等男爵,授直隶提督。但刘铭传归意已决,连连上书,回到了故乡。这一回,就是10年。这10年,刘铭传探索着富国强兵之路。在旧居西北角,修建一座包括水面占地百亩的新圩,宅居为三进各13间的庄院,院内大厅面对外濠月牙塘,月牙塘两角为长方形荷花塘,两座石桥相连。正厅北面为钢叉楼,训练武士;楼内还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系古代三大青铜器之一。1949年冬其曾孙刘肃曾捐献给国家)。西面大堰内有“大岛”,岛上有书房,每天用小船接送其子女上岛读书,实现了刘铭传“解甲还乡去,入乡种翠微”的宏愿。

然而,刘铭传并未忘记外患而忧国,他日日习武,深研兵书,时刻准备听从国家召唤。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在福建沿海挑起战火。清廷起用刘铭传,刘铭传率旧部人马赴台,经8个月苦战,赢得了这场抗法战争的胜利。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划省而治,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受到台湾民众的敬仰和爱戴。但是,刘铭传秉性耿直,居官朴实,不侍权贵,“但嫌仕宦无肝胆,不爱逢迎受折磨。”终因基隆煤矿一事,得罪朝廷权贵,受革职留用处分。遂三次上书,再度称病归里。他虽“养病田园,每念中国大局,往往彻夜难眠,毗裂泣下”。他做好抵御外侮准备,于六安麻埠建造一座刘大圩,招募300名铁匠,打造兵器兼操练,虑及国家一旦发生事故,此300名工匠即作为亲兵,奔赴疆场。为此,朝廷宦臣又上书告刘铭传蓄养兵马,有意谋反。殊不知老将忧国之心。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海军覆灭,陆军溃败,清廷以割地赔款议和,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得讯后,终日悲恸,病势加重,于光绪二十一年含愤长眠。

刘铭传死后,麻埠刘大圩一场山洪,被毁殆尽;刘老圩也遭遇一场大火,日渐衰落。1950年由部队接管,余下建筑,得以保存。这次野营拉练,我在刘老圩共住了5天。此时,刘老圩仅剩9间厅堂,回廊包厢犹存,数株古柏依旧依偎这座古老庄园。我就住在回廊的一间厢房里,凭栏可视庄园全景。几天前下过一场暴雨,把这片天空冲洗得格外清朗。淡紫色的大潜山像条伏地欲腾的巨龙,隐约透露些许昔日的豪气。早晨的阳光是那么和煦,山下的田园庄园在柔光轻抚下显得那么平和。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刘老圩,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不免有些残败,但依然不失为一座历史庄园的见证。这才是真正的强劲。面对这座历史庄园,思绪万千。在我眼里,它并未褪色,风雨沧桑,世事更迭,更能生发历史文化氛围,说它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并不为过。月牙塘,清水涟涟,映照这座历史庄园的光灿;荷花池,花朵鲜红,映照刘铭传一片爱国报国耿耿丹心。

临行前的一个夜晚,轮我夜哨。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忽有一鸟的鸣声从头顶掠过,心胸豁然。遂得诗一首:

天河长长鹊正归,

织女牛郎会有期。

今夕月满思巡抚,

明朝漫天喜鹊飞。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