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兮,欢团!

作者: 翟福琼2016年08月17日情感散文

团团圆圆、白白胖胖,脆脆生生、酥酥甜甜——这就是儿时朝思暮想的、只有考试得了前几名大人才给奖赏的、用一双小手捧着招摇过市做“广告”的“欢团”吗?

“是的,大爷您尝尝看。”女主人、乡下侄女殷勤地相邀。

我轻轻咬了一口,一股清清香香、绵绵甜甜一下子扑进了我的喉管,咕咚咕咚涌进胃的深处。还是那般酥,还是那般脆,还是那般沁人肺腑。

“欢团”在我的家乡巢湖东南岸流传的时间已无法考证,它曾是乡间不可多得的馈赠品、滋补品。制作“欢团”也不复杂,先把糯米煮熟、晒干,揉搓成一粒粒的“分子”,炒或加工膨胀,然后再用大米熬制的糖稀搅拌,搓成小孩玩的皮球大小,冷却后即成。

“欢团”亦即“欢欢喜喜、团团圆圆”之意,所以它与喜庆密切相关。小小的“欢团”,承载着百姓对健康快乐日子的多少祈求;小小的“欢团”,寄托了民众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多少渴望!

长大了,我又听说了这样一个有关“欢团”的浪漫奇特故事。

八年抗战胜利了,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巢城的一家商铺别出心裁地从半空中垂挂下两只稻箩般大小的“欢团”,以表示喜悦至极的心情。围观的人们惊讶了:这么大的“欢团”是怎么制成的呢?老板笑眯眯地说,先用一条宽腰带绕成一个大圆球,再在一只硕大的铁锅里,一层层粘实搅拌均匀的“分子”和糖稀,只留一个腰带头在外面,待其冷却后再抽出腰带挂上红绸带就行了。居民们在异口同声赞叹商铺老板独具匠心的同时,无不对他的爱国之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那时的人们岂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发明出如此美妙、实用的“欢团”,他们还在这小小的、大大的“欢团”里,注入了纯真朴实的心绪和汹涌澎湃的激情。所以,当时不但在农村,就连周边城镇的糕饼店里,也绝对少不了一分钱可以买几只的“欢团”!

“欢团”啊“欢团”,你随着生活的沧桑而生,见证了百姓的喜怒哀乐。然而,时代变迁了,家境富裕了,你却难觅踪迹。传统的民族食文化本不该就这么丢弃,我决然拿起电话,告诉那位乡下亲戚,将她的“欢团”赋予时代感,大胆走向市场,我来为她吆喝!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