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讲究

作者: 海心2016年09月01日现代散文

“年”,古代传说中为一种怪兽,专门在大年三十出来作恶,所以,人们便在这日举行仪式燃放鞭炮,希望吓走它。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节日。自此后,中国人无论飘游何方、不管身在何处,新年来临时,再远的路都要赶回家和亲人团聚。

老家过新年,大人们可真是忙碌不堪,如蚂蚁搬家似的购置年货,仿佛要把街上的东西都买回家,才能过个好年。

最忙碌的也最值得纪念的当然是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人们一大早就起床了,有的人则通宵没睡。这天主要是准备年夜饭。各自拿出看家本领,煎、烧、煮、炖……起码要有十几道菜,鸡鱼肉蛋应有尽有。记得老家还专门要烧碗“和菜”,希望家人来年和睦相处;“元宝鱼”是千万不能少的,它是把两条鲫鱼红烧后头靠头盛在一个盆子或碟子里,但是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不能吃,要等过完“十五”才能吃,它象征着“年年有余”。烧菜时花样翻尽,惟独没有炒菜,意思是“不能一年吵到头”。年三十中午随便吃点东西,大约晚上六点前后把所有的菜都摆在桌子上,就准备吃年饭了。先要放鞭炮、点燃卫生香、斟上三杯酒来祭祖,还用鸡毛沾上肉汤刷门槛意味着留住财气,此后才吃年饭。吃罢年饭,要用醋浇在烧着的木炭上,说是“让其散发出气味驱走邪魔”,其实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随后洗涮干净换上新衣,孩子们拿到了一年中最想要的压岁钱。一家人围坐桌旁吃着说着笑着守岁,在茶叶蛋的香气里等待子夜的钟声响起。孩子们如果想出去玩也行,于是提着灯笼出去与小伙伴玩,比着谁的灯笼好看。但是,必须在零点前回来。因为父亲要“封门”了。“封门”就是用两条长方形红纸交叉贴在门缝上。在零点后又要揭掉,意思是“开门”。之后立即放鞭炮,称之为“开门炮”,谁家放得早谁家来年就一切顺利。等“开门炮”响过才能出门,就可以相互拜年恭贺新年好。特别是新年的3天内所有的水都不许倒掉,说是倒掉了财气;这3天不能扫地,说是把这一年的稻谷给扫掉了;这3天也不能拿剪、针之类的利器,说是不吉利……总之,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如今,这些过年的讲究已不能被现代人所完全遵守,但它们的精神内涵却渗进了人们的血液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