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做官与发财

作者: 吴兴人2016年09月20日哲理散文

大家熟知的是历史上范蠡“急流勇退”,但恐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践行做官不要发财、要发财不要做官的第一人。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在越国崛起称霸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不从,他隐姓埋名走了。

他离开越国后做什么去了?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经商,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王听说“鸱夷子皮”贤能,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再次出任高官,但做了一段时间,他又想:“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范蠡是明智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做了大官,不应拥有大量的财产,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做官和赚钱不能兼而有之。要么做官不发财,要么发财不做官。他当机立断,作出了两者皆抛的决定。他再次辞去了齐国宰相的职务,向齐王交出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范蠡能意识到当官又发财是“不吉祥”的道理,有这样的危机感,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今天,许多落马的大大小小的“老虎”,以及最近金融界不少受审查的老总,都和范蠡背道而驰。他们既想做官,又想发财;投入是为了产出,他们把做官当作一笔生意来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终于翻船。

范蠡不当齐国的宰相之后,又到哪里去了?他带着一点财产,秘密离去,迁徙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因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没出几年,范蠡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成为2400多年前的马云。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能上能下,两起两落,先官后民、再官又民,做官就不做生意,做生意就不做官,功成隐退,赚了大钱,也周济穷人,像范蠡这样的明白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今天的当官者,是否也可以从这位名士的立身行事中,获得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