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渔樵岩仔村

作者: 黄辉全2016年10月28日现代散文

岩仔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闽南渔家古村落之一,位于福建省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北麓,恰好处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金銮湾、冬古湾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一方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渔家民俗文化氛围,彰显出东山岛传统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迎着初冬的金阳,沿苏峰山下苏峰寺左侧一条狭窄的土路,蜿蜒而下便到了老村口。迎面两侧散落着几座坍塌的老屋,还有几座“勉强支撑”。残墙上爬满了青苔,露出一片不规则的石头砌成的老墙,墙头上几株仙人掌与小草顽强的生长着,似乎向路人诉说世代以农耕渔猎为生的“岩仔人”那沉甸甸的故事……

话说“岩仔村”的来源。相传,古时候有张姓和尚在苏峰山麓建起了“苏峰岩”寺庙。到了清代乾隆八年(1744年),有诏安五都(今东山县)梧龙村九世祖林希周公拓居苏峰山,在苏峰岩左侧卜地开基建村,且以寺庙之名为“苏峰岩村”。后来方便称呼,简称“岩仔村”,今人又美其名为“岩雅村”。

环顾岩雅村,背靠苏峰雄起,似龙腾虎跃,蔚蓝的大海如悠悠玉带青罗。其地势高爽,负阴抱阳,酷似一张渔网,向东南方向撒开,处处飘逸着清丽淡雅、悠闲恬静的海韵与田园情韵。每当春夏之际,更有祥云紫气、仙乐飘飘,如海上仙境。静静地藏于苏峰山脚下的岩仔村,罕有寻访的人迹,因此知道它存在的人也不多。就是站在苏峰寺前,连外边的人也很难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古村落,自古以来岩仔村成为一处安全的避难之地。700多年前的南宋幼帝逃到这里避过元兵的追杀,因而留下了“苏峰山下好避难”的传说。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岩仔人倡行节俭,建造房子时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确保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单的美感。随着时光推移,斑驳陆离的墙体,愈显厚重古雅。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海云寺。它是村中唯一一座供奉海神妈祖的寺庙。站在海云寺前,俯瞰海上的鸡心屿,远眺台湾海峡兄弟岛,耳闻涛声,渔帆依依,海鸥飞翔,忽见驾着小船的渔人正挥抛渔网,在波光粼粼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体验与惊喜。

岩仔村似乎和喧嚣的市井隔绝开来,显得分外安静。扑面而来的咸腥味,让人有些难以适应,而恬淡、抒情的村居生活空间,却吸引着都市人的向往。来到这里寻古旅游的游客,总忘不了用心灵的窗口和手中的镜头,记录、捕捉这里迷人的风韵。前来写生的画家们远离了喧嚣与烦恼,古老的岩仔村在画家笔下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显得那么富有生活感染力。

村中年轻人走出山坳、走出古老的小渔村,纷纷融入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创业致富。如今,村中惟有十几位留恋故居的老人坚守着、珍惜着。老人们也许为了守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也许为了敬重神明、祭拜祖先,也许为了守护世代相袭的渔家民俗,而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踏着久违的石板路,穿行其间,思绪随着石板巷步移景异,眼前一座座渔家老屋古老而静谧。沿着石阶蜿蜒来到海边,但见两边大片开阔的石基岩上,积石叠至山上,那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融于一体。

伫立充满泥土芬芳与海韵十足的岩仔村,回头瞅瞅落叶飘零的初冬,伸手触摸斑驳的渔家老屋,老屋依旧,人影却鲜见,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受到岁月的绵延和悠长,我努力找寻更多值得耐人寻味的人和事。岩仔村,这个经历千年风雨的原生态渔家古村落,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成为一坛历经岁月的佳酿美酒,愈久愈香……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