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散记

作者: 姚崎锋2016年11月01日现代散文

眼前的房子依然古朴,斑驳的墙,古朴的门,生锈的铁栓,这就是东沙古镇的味道。青石板路,花格门窗,木柱木梁木屏风,在弄堂里穿行,就像穿过一条条时光隧道。

渔盐之利是古人对大海的诉求,然而谁能记录下一代代滨海人的辛劳。哀民生之艰,恤盐民之苦,追本溯源,岱山的盐业博物馆让历史的光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一粒平常的盐,在这里变得伟大起来。人类的血液有着与海水一样的咸度,很难想象,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盐,将会变成怎样?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与盐有关的印记,最久远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岱山“煮海”之源可远溯到4000年前,悠悠历史是盐民一段不息的生命之歌。

在古代,煮海主要靠太阳的曝晒,在一片片盐田之中,将海水蒸发成卤水,再将卤水烧煮,直至结晶成盐粒。那时的盐民日晒风吹,烟熏火烤,而获利微薄。宋代词人柳永曾是舟山的监盐官,“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他的《煮海歌》真实地记录了那些历史的沧桑。

家中的一位长辈当年就在盐场里晒盐,光着膀子,被晒得像黑炭,不知脱了多少层皮。我曾跟着他去看过那一块块盐田,海水被灌到每一块田里,直到晒出晶莹剔透的盐粒,然后小山似地堆在一起,如雪。

对大海的敬重,深入渔民的骨子里。走入东沙古镇,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小巷两旁极具渔家特色的一个个老宅,一座古朴的四合大宅院就会跃入眼帘,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就悄然坐落于此,它是一名虔诚的渔民30年精心收藏与营建的结晶。馆内展出的船模、网具、鱼类、贝类标本,展示着渔家风情,让人们久久凝望。其中贝壳馆还专门开辟出一间贝壳标本室,展出的是日本友人神原真人赠送的标本,有763个品种,共计1199件标本,其数量之繁多,品种之丰富,形式之独特,让人叹为观止。也许是博物馆创建者的精神感动了这位日本友人,于是他将占目前世界贝壳收藏品种类2/3的珍品慷慨相赠。

岱山渔民的生活在潮起潮落中演绎与延续,凝聚了太多的质朴与淳厚。看不尽的岱山,还有更多的人文景观等待人们走近,这里写下的只是记忆的片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