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作者: 孙世珍2017年06月28日来源: 邢台日报亲情文章

母亲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女性,母亲也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女性。

母亲读的是师范,本该当一名人民教师,却作了一辈子家庭妇女。母亲找对象时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支持她上学读书。母亲结婚时,正是农历六月,成亲当天恰逢学校期末考试,母亲不愿耽误考试,硬是坚持考完了才顶着烈日步行七八里路回家,等迎娶到婆家行礼拜堂时,已是未时将尽了。读师范快要毕业时,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但母亲却觉得脸上挂不住,再加上考试时得了个三分,这在她简直是奇耻大辱,因为她从来都是考五分的。她一气之下退了学,眼看到手的毕业证书也不要了。

当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下我的双胞胎弟弟后,村里的小学正缺老师,于是大队让母亲当了民办老师。有一次,奶奶回娘家探亲,因为有事当天没回来。第二天,母亲正上着课,爷爷怀里抱着一个,身后背着一个,把两个小孙子直接送进了教室,他不会带孩子,连衣服也没法给小孙子穿上。为了孩子,母亲当时就辞了这份工作。

母亲是个善良本分的人,一生勤俭持家。上有公婆,下有五个子女,只有父亲一人在外地工作,这让母亲在生活上根本顾不上为自己考虑。对公婆,极尽孝心,小心侍奉。父亲在外地工作,离家七八百里,母亲春、夏、秋在家乡劳作,冬闲时到父亲身边照顾父亲,身边总带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到年节时总不忘寄回老人、孩子的衣服包裹。这种候鸟式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父亲一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所以就非精打细算不可。母亲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在灯下纳鞋底,那锥子顶针磕碰的叮当叮当的响声往往持续到深夜。

母亲性格内敛,不好张扬。有时问母亲,学了一肚子文化,没派上用场,后悔吗?母亲总是认真地带着些遗憾说,“后悔是有的,不过只要我的孩子少受罪,也值。”母亲读过很多书,不少还是她自己买的,像《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她都读过。母亲曾在夏日的夜晚,望着天上的繁星给我讲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等神话,也曾在劳动的间歇,一边纳着鞋垫一边讲曹子建的《七步诗》,讲孙悟空的筋斗云。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我上大学时选择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许就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她自己没用上,但嫁给父亲后,却教会了父亲,给父亲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这样说来,母亲所学并不是没有派上用场,只是不像拿工资的人一样摆在桌面上而已。

母亲在她那辈人中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可有些方面却非常传统和保守,尤其在子嗣的问题上,虽然嘴上说男孩女孩都一样,但心底里还是觉得男孩好,没有男孩就是很大的遗憾。我生了两个女儿,母亲就老是为我担忧,说老李家到我这儿断了香火,我说我不是有两个女孩嘛,母亲就说那到底跟男孩不一样。有一天忽然很神秘地跟我说:找到解决的好办法了,你姐家两个男孩,跟你姐换一个,不是两家就都各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了吗?她就认准这个理:男孩才是家里的根,女孩是别人家里的人。这样的话在我们耳边一直说了许多年。我们知道她这种心理,有时故意问她,重孙子好看还是重外孙好看,母亲总是直言不讳——重孙子好看,结果引得在场的人一片大笑。

二十多年前,母亲不幸患上了糖尿病,在饮食上受到了很多限制,但她那节俭的习惯却从未改变。有时一些剩饭馊了或水果坏了可还没顾上丢掉,只要母亲看见,她就非要抢着自己吃掉,总是要争夺半天才能从她手里抠出来,给她讲吃腐烂变质的东西后果很严重的道理,她都能全盘接受,可一遇到事上,她就完全抛之脑后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总能理解母亲,因为她是靠着节俭才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个样子的。上了岁数了,母亲仍然想着帮子女干点什么,做个鞋垫呀,缝个箅子呀,拴个炊帚呀,只要她能做的,她就做起来,也不管我们如何劝阻她。

母亲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她的尊敬和爱,左邻右舍也都说母亲是个好人,凡跟母亲打过交道的人,也都认为母亲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能赢得众人的一致认可,这不能不说是母亲的骄傲。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