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绝配

作者: 薛秉明2021/10/26现代散文

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这是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前三十多年统一的标准装束。无论在哪个季节,哪种场合,身着少先队服的红领巾总是那么引人注目。洁净素雅的白,文静朴素的蓝,热烈欢快的红,和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就这么绝妙地搭配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醒目的标志,成为几代人心中永远的童真。

扎根在心底所有的美好,无疑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配,都是人类自己巧思妙想的绝配。

漓江,故乡的母亲河,它迷人的风姿美不胜收,它如画如梦的百里景色就是山和水最佳的搭配。百里漓江沿岸都是姿态各异的山峰,远山如黛,近山陡峭,它们有层次地投进明镜般的江水里,漓江就有了浓浓淡淡、虚虚实实的倒景。水把山摇曳着,荡开了一条条或宽或窄的波纹,山为水而醉,水为山而歌;山有了水的滋润而年轻,水有了山的陪伴而多情;山在地面上是静态的,而倒映在水中却是灵动多趣的,水是透明单色的,而当它的水面有了山,有了山前的竹林,有了竹林边斑驳的码头,就变得多姿多彩了。江岸的山峰一路用秀丽为漓江做着最好的注解。试想一下,如果漓江流经的是光秃秃的两岸,那它是多么的索然无味,孤独寂寞。同样,如果两岸青山相夹的是一条浑浊的江河,那青山多妩媚也是暗香散去一片枉然。

青山和绿水的绝配使桂林山水甲了天下。

纵览天下,很多的绝配都由简单的1+1组成,一种物质加另一种物质,一种色彩加另一种色彩,一种工艺加另一种工艺。精美绝伦的青花,它的瓷器上只有两种色彩:白地蓝花,用纯净的或白或黄(灰)的高岭土,制成了瓷器的毛坯,用钴土调成的(隐含)蓝色的颜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图案,再加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用高温烧成。这种工艺在元代已相当发展,明代达到成熟阶段。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典雅有一种不倦的追求,青花就是最能体现典雅风度、典雅气质的杰作了,蓝白相间、光润如玉。

古人的另一个绝配就是宣纸和笔墨的结合,因这个绝配而产生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既柔软又富于韧性的毛笔,蘸着用油或松树枝烧出的烟末,调入皮胶和药材等制成的油烟墨水和松烟墨水,在洁白柔韧、吸水丰富、不易蛀蚀的宣纸上运转变化,通过点、横、撇、捺创造出千姿万态,气韵生动的作品;用皴、擦、点、染等技法,绘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枯湿浓淡,墨分五彩,墨水着纸面漾开,晕染出流传千古的珍品。

桂林的古建筑也有几处和桂林山水绝配。桂林的城徽象鼻山,山顶有明代建筑的普贤塔,该塔的位置、形状、高度都恰到好处,与象鼻山结合得十分完美。如果没有古朴厚重的普贤塔,象鼻山就会显得单调,少了人文景观的元素,少了优美山水传说的载体。塔和山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佛教中,普贤菩萨的坐骑正是大象。

普贤塔造型粗犷、周身素砖,因为它要和象鼻山融为一体。而建在小东江与灵剑江汇流处的花桥,则各部比例匀称,端庄优雅,因为小东江很秀气很文静。银灰色的石桥桥身,配以翠绿色的桥亭琉璃瓦。桥面由东向西逐渐呈斜坡降下,七个孔也随之依次缩小,小东江的江面不宽,花桥的雨桥为四孔,由于三个拱足建造得比较纤细,雨桥的四个孔径就加大了,古人的灵感使得桥孔的圆弧舒展得很从容很大气,与江水中的倒景合成了翠玉圆盘,楚楚动人。

世间不少的绝配都是由几种不同甚至是相对的东西组成的,如烹调上食材的一荤一素,绘画上色彩的冷色暖色。

桂林的一些很普通的家常菜也可以称得上是绝配,如枸杞菜猪肝汤,蚂拐(田鸡)炒八棱瓜,老鸭炖白果,酸豆角炒干鱼仔。食材很普通,烹调很简单,不需要精心地准备,所花的时间也少,菜场买回来以后,一洗一砍,一炒一煲,一样样美味就出来了,清淡不腻,滋补送饭。这些菜的搭配看似简单,却把色香味形弄齐全了,素的吸取了荤的鲜美,荤的增添了素的清香。

世间的绝配还有很多。绝配里的两种(或几种)物质是怎么合在一起的?它们是怎么相遇的?是谁先遇见了谁?还是它们同时听到了一声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