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自留地

作者: 尹金辉2019/12/27现代散文

自留地我国是解放初期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才出现的新名词,它是农村农民私有土地改造为集体公有后,按政策规定允许农民留下来自用的土地,统称其为自留地。

据村中长老介绍,实际上农民的自留地都不是从自家的土地中自行留下来的,当时土改工作队为了做到公平合理,将农民的全部田地都收归为集体所有,然后生产队统一集中,平衡调剂后,再重新分配的,当时政策上定性为自留地。分给农民的这地虽然全部都是专门种菜,可当时没有人叫它菜园,官方民方都叫它自留地。

自留地实行统一分配,解决了地的优劣不均,操作上体现了客观公正。首先,把纳入用于自留地的土地视其肥塉分成一类二类两个级别,在各类中或从南至北,或从东到西划定地块位次并编成位次号码;其次是把同样号码做成阄放在一个盒子内摇晃翻腾,由各户从中拈取一个;拈取的阄号就是土地上同号位次的地块;最后再根据各阄号的家庭人口计算面积,从第一号至尾号依次划定地域,明确界限。

当时丈量面积是用古制的亩分厘制计量单位,一亩等于10分,为6000平方尺(习惯称60平方丈);一分等于10厘,为600平方尺;一厘为60平方尺。自留地的分配方法是先将各类土地都算出平均每个人多少厘,以两类加起来每个人3厘为标准,做到了每个人在肥沃地和贫瘠土地分到的面积是绝对相等的。虽然同一地块因位置不同也有稍许差异,但由于都是各人自己抓阄随机拈到的,机会给每个人均等,其公平合理性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我家当时三代五口人,分配到自留地1分5厘,(公制单位100平方米)一二类土地差不多各占一半。在我记事的最初印象中,父亲把两处的自留地都分成了大小各异的五六小厢,除留两个半厢专门培育秧苗外,其余的则根据计划栽种蔬菜所需面积并按其季节循环交替栽种。一般情况下,只要按蔬菜的生长周期安排,中间不让土地出现空闲,加上必要的锄草施肥等管理,自留地产出的蔬菜基本能满足生活所需。

自留地能交替种的蔬菜品种很多,诸如白菜、茄子、黄瓜、辣椒、苋菜、萝卜、牛皮菜、菠菜、韭菜、苕藤、竹叶菜、蕃茄、扁豆、豇豆等。我记忆中最关心的是黄瓜、苋菜、辣椒、茄子。其原因是有一年端午节看到玩伴先是拿着鲜嫩的黄瓜吃得津津有味,自己看在眼里馋在心理。中午吃饭,他又端着红苋菜水拌的饭上门来撩我,红苋菜水拌的饭粒红得可爱,筷子扒动如若珍珠,逗得我馋涎欲滴。回家吵着要母亲炒红苋菜给我拌饭吃,母亲说:“菜园的苋菜没长好,需要再长几天才能吃,等几天吧”。没有办法,等了几天后才如愿解馋。

记得第二年,我就吵着要父亲早点栽种黄瓜苋菜,父亲就试着比正常时间提前了几天下了种子。黄瓜秧移栽是全村最早的。苋菜长出土也抢了第一。这以后我时不时去看,偷偷的与玩伴家的黄瓜、苋菜对比,还催促父亲多施肥,盼着比玩伴家长得好。这年端午节前一天,我如愿以偿的抢先吃到了红苋菜水拌饭,也特地端到玩伴面前显摆。

每年端午,家家都有用刚磨的新小麦面粉蒸馍过节的习惯,吃馍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用白馍蘸红苋菜水吃,还经常约集在一起看谁的馍白,谁的苋菜红。

同样的自留地,栽种一样品种的蔬菜,蔬菜长的也有很大的差别。细叔勤劳肯干,深谙栽种技术。大家都公认他的地翻得深,种的菜疏密适度,勤于草锄松土,施肥合理,全村菜园里只有他的菜长得生机盎然,郁郁芊芊,葱翠欲滴,一直是全村学习和效仿榜样。也有一个人的菜长得总是长得差,大家叫他奎哥。他的菜长给人感觉是缺乏生机,两处的菜园都是一样。大家打趣说他的菜营养不良。其实大家都知道,奎哥的菜长得不好的原因是疏于管理,松土、锄草、施肥都没到位。正如谚语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全村的自留地都集中在两处,什么时候栽种什么菜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最好的和最差的两个极端外,其他不分伯仲。直从有了塑料薄膜后,有爱动脑筋的勤快人就试着把薄膜用于种菜。先是在下有种子的地上面盖上薄膜,四周用土圧实。使下面的土地保持温度和湿度,使促进种子发芽生长。后来将生产队薄膜育早稻秧的技术引用于种蔬菜。用一些竹子弯成孤状插到地上做成薄膜拱棚,这样使初春的蔬菜比原来正常时间提前半个月上了餐桌。由于好处明显,简单易行,很快被普遍使用。

各户自留地的面积,按道理应该是随着人口的增减而相应增减,实际上大家都没有那样去分斤较两。土改工作队考虑到各家人口是因老人去世或女儿出嫁而减少,因接媳妇和生小孩而增加,变动非常频繁,随之调整工作量特别大,故明确规定不作随时调整,给出政策是由各生产队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统一核定调整。增加人口一般是减少人口的倍数,调整实际上都是给农户增补自留地。增补的自留地地点由生产队就近安排,面积按公制单位每人20来平方米,大家们对此都欣然接受。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全面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自留地这些概念逐渐被人淡忘了,原来习惯称的自留地,早已经都改口它菜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