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放洋灯

作者: 尹金辉2019/12/27现代散文

洋灯,又名祈福灯、孔明灯。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便制成能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信,待有利风向后放出,因之脱险得救。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

严格说来,洋灯与传统的孔明灯还是有区别的。洋灯体积大,施放时一般需要七八个人,大的需要十几人。孔明灯体积小,一两个人就可以施放。洋灯燃料用煤油,因油捻耐燃而飞得高远,孔明灯燃料古代用松脂,现代用腊块或固体酒精,其燃烧时间短而飞得不远。放洋灯多是娱乐竞技,放孔明灯是为了祈福。

我放洋灯,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在小年至元宵节期间。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可娱乐的,小伙子们就一起玩札洋灯、放洋灯、接洋灯的游戏。我们放洋灯不是为了祈福,纯粹是好玩。只是享受制作、施放过程的快乐,体验接灯角逐拼搏的刺激,而且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洋灯制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很强,最主要的是架构要合理,各个部件要协调。洋灯呈陀螺状,靠下边的纸要裁剪成一个斜度而形成一个小灯口,灯口的直径一般为二十五公分左右,大了关不住风,往外吐火冒烟,不是放不起来就是被烧毁;小了吸取的氧气不够,使火力热气不足,同样也飞不起来。卷灯捻子更是关键,首先要卷紧,越紧越耐燃;其次要长短要适中,长了会把灯顶烤煳甚至烧穿。短了火力冲劲不足,洋灯飞不起来。捻子大了油多过重飞不起来,小了则燃油不足,不是飞不高就是飞不远。只有达到最佳的比值洋灯才能飞得高远。如果其中有一处不协调,或是飞不起来,或是飞得不高不远。

放小洋灯容易大洋灯难。小洋灯是由于放得多,经验丰富,对体系架构及各个部件比例了如指掌,札起来得心应手,放飞的技巧也是游刃有余。放大洋灯难,先是难于成本高,小湾子人少凑份子的钱有限;其次是放飞时人手不够。由于大灯高人无法牵住上角,须在灯的四个角摆上张桌子,人站在桌子上面牵扯上角,下面还要四个人扯住下角,插捻子点火要两个人,加上打杂等最少要十二三人,大人不参与就没有办法放。三是札的少,技术不成熟。

大湾子人多出钱的人也多,钱物充足,他们一般都是放大洋灯。因为大洋灯飞得高飞得远,既能显示出技术含量,又能彰显大湾子财大气粗的风范。

接洋灯是放洋灯过程的重要环节,自己放出去的洋灯无一例外的都有把它接回来的愿望。洋灯升空后看风力预测飞的远近,只要估算飞的不太远,小伙子们就跟着洋灯跑,力争把灯接回来。不过自己放的洋灯是极少被自己接回来的,因为风再弱也要飘到数里以外,当洋灯开始降落时,附近村庄的青少年都会闻风而动,一般有好几拨人群随灯追逐。接洋灯(实是争夺)是实力的较量,只有人多势众者才能接到。小湾子,根本没有角逐的实力,只有偶尔有洋灯落到自己湾子附近而别人还没有赶到时,才有幸接到。

接回的洋灯还有个禁忌,不但整个洋灯不能拿进屋里,连卷的捻子里用了原灯捻子撤下的布条也不能拿进屋内。这是个古老的习俗,拿进谁家屋谁家就背时,传说非常灵验。如果不小心拿进了屋,房屋主人是要发疯骂人甚至吵架的。

放洋灯的时间没有什么定规,一般可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施放。如果有祈福的需要,随时都可以施放。

放洋灯必须注意周遭的自然环境。过去之所以能放洋灯,是因为当时大量的毁林造田荒山垦地,自然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使山中树木幸存无几。加上那个年代做饭都是用的柴火,每逢秋冬季节,不但山上地头的柴禾都被斫得一干二净,就连掉在地上的松针枯叶也被扒得精光。创造了洋灯掉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引起火灾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城市的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使森林、灌木林、园林景观等绿化植被面积成倍增加。根据森林防火规定,这些地方连乱丢烟头都严禁,灯捻还在燃烧的洋灯更不允许掉到这里了。现在放洋灯必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放祈福灯、许愿灯,因其体积小燃料少能控制飞的高度和范围,可选择不会引起火灾的沙滩、广场、湖边等空旷的地方施放。洋灯飞的高度和范围一般无法控制,遇到大风可远飞数十里,如果降落到森林、灌木丛或草原植被处,火险隐患极高。一旦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不但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自己还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安全没有把握绝对不能放。

随着近年来的城乡生态建设,森林绿化植被面积的不断提高,防火安全任务更加繁重。在森林防火部门的大力宣传下,人们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从认识到放洋灯的潜在危险后,再也没有人放洋灯了。

洋灯这个古老的手工艺品,行将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