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乡村年味

作者: 张永生2021/07/15抒情散文

乡村的年,沿袭着古老的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来自乡野的泥土气味。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村里的乡亲们不讲究吃什么,要紧的是在傍晚时分,摆供上香,然后点响几个二踢脚恭送灶王爷上天。这不是迷信,而是年俗,为的是灶王爷上天后向老天爷说上几句好话,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即日起,就要忙年了,大街小巷里透出来的全是浓浓的年味。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土的日子。要先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然后用鸡毛掸子一遍又一遍地掸墙壁,房顶,清扫沉积了一年的灰尘。以后的几天里,每家都早早地开始劈柴,将猪头、猪排、猪蹄等一并放进一口大锅去炖,炖完了剁上肉丝,调上淀粉灌腊肠。

到了大年三十,天还未放亮,父母就早早地起了床,父亲翻出春联,母亲则拿出要洗要切的过年食物开始加工整理。乡下村民最看重的是春联、年画的颜色,鲜不鲜艳、美不美观,以及大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响不响亮。当一幅幅鲜艳的春联年画各就各位时,屋里屋外顿时平添出过年迎春的喜庆气氛。

吃年夜饭之前,必先到祖坟和村上的祖厅祭祀。母亲准备好一些鱼、肉、水果,盛好一碗饭,加上鞭炮、纸钱、香炷一同装进小小的提蓝,全家除母亲一人在家外,其余都会前往。父亲说,我们高高兴兴过年,也不能忘了我们的祖宗。现在知道,这不仅是乡俗,也是对祖宗怀念的传统美德。

等到我们从外面祭祀归来,真正过年的帷幕开始拉开。鞭炮响了,烟花腾空升起,七彩光芒伴随着悦耳的声音响彻乡村。父母笑呵呵地坐在中间,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围坐两边,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席间敬酒绵绵不断,欢声笑语荡漾乡村。

吃完了年夜饭,就进入了“守岁”环节。“守岁”是乡村人辞旧迎新的重要一环,也是延伸年事的庄重时机。据说,守得越晚,来年幸福就越多,万事就越顺利。父亲搬来一捆捆干柴,在厅堂前烧起来,一家老小围坐四周,嗑瓜子,吃水果,试新衣,发压岁钱,热热闹闹到深夜。我们小孩子白天玩累了,“守岁”自然熬不住,只有大人们坚守着旺旺的岁火,等迎来正月初一的黎明,直到放完开年的鞭炮,“守岁”的任务才算圆满完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让读过它的人对年有了深切的感受。随着年轮的递增,乡村过年演绎的件件年事、浓郁的年味总会记忆在心间,挥之不去。拜年、婚嫁、龙灯,乡村的年事伴随着淳厚的乡情,在绵绵不断的鞭炮声中,一直延续到元宵。这样,年事才算圆满告罄,年的根才算植入岁月大地。

乡村的年就是这样,过的是传统,过的是味道,过的是气氛。没有匆匆假日的烦恼,没有繁华城市的喧闹,没有璀璨灯火的装点。只是简简单单,却是实实在在、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