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芳菲四月访“三胡”

作者: 邵玉田2021/03/04现代散文

芳菲四月,清明和暖,满眼青绿。这是大地的诗意,似乎在告诉人们——时不我待,莫负春光。

坐上了33路公交车,就已经心驰神往了。那天我与一位朋友约好,去龙冈镇鞍湖张本村,探访“三胡”,因满怀期待,竟然无意于路边的春日胜景。

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去张本了。之前,我查看了当时的工作日记,第一次去张本是在胡乔木先生去世不久,即1992年10月19日,时任盐城市郊区区委副书记的朱传江同志和我(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一起,陪同胡乔木先生的夫人谷羽及北京来的同志,去张本村,两件事:一是瞻仰乔木故居,察看乔木赠书于故居陈列的可能性;二是遵照胡乔木先生的遗愿,拟将部分骨灰送回故里,做相关事宜的落实。

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村村通公路。考虑到谷羽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选择走盐宁路省道,直接将车子开到蟒蛇河边,即张本村的对岸,再由村里安排船只渡河。这样做,节省时间,也省去许多麻烦。

乍一看张本村,相比周围的村落,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这个只有两千多人口、三千多亩耕地的苏北里下河小村庄,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地图上,宛如沧海一粟。然而,她却因为“三胡”,以及许多传奇的故事,顺理成章、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版图上耸立着的一座巍峨的坐标,被全世界的人所瞩目。

我听一位文化学者说过:“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横贯盐阜大地的一条母亲河——蟒蛇河,西连京杭大运河,经大纵湖,从张本“胡家”门前流过,继续向东,穿越瓢城,最终流入黄海。在交通欠发达的远古时期,它是一条不可替代的黄金通道。宽阔的蟒蛇河,水流到了张本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淌弯,让所有的船只,放慢速度,让船上那些摇橹的、划棹的、撑篙的人,自然而然地向着北岸的胡氏宗祠注目、作揖、行礼……若干年来,老百姓这些神奇的传说,绕来绕去,总是绕不开那个历史的关节点——张本的“三胡”在中国历史上深远的影响力,已经整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

……

下午三点,公交车抵达鞍湖终点站。我将要在这里稍作停留,因为“三胡陈列馆”依然保留在鞍湖街道文化体育中心,这是我今天出行的第一站。

在我记忆的图标中,鞍湖文化体育中心是一座仿古式的园林建筑,比起其他乡镇的文化站(所),它的占地面积要大得多,可能达一倍以上,其原因就是多出了一个“三胡陈列馆”。

走进院门,果然,里边庭院深深。雅致的廊台亭榭,精美的曲径花园,俨然进入了桃花源中,一个幽邃的世界。一排建筑的中门上,有一十分醒目的匾额,清清楚楚的一行字“三胡陈列馆”,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我站在胡乔木先生的塑像前,仰视良久,不知不觉已经眼含热泪了。

仍然记得,1992年那次与我一起去张本的市外办领导,在两年后的一天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胡乔木》,由着名作家叶永烈撰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我于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那两本书。从那时起,对于书中的主人翁,我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伫立塑像前的那一刻,先生及先生他与伟人的许多故事,仿佛文字瞬间变成了图像,在大脑里逐一呈现,接踵而至——

十八岁,先生从故乡走出去追求真理,投身左翼联盟;

抗战爆发,1932年,在故乡盐城加入中共;

古稀之年,他思念故乡,而故乡的朋友们也一次次邀请他回乡一游;

1990年5月,趁着春暖花开,携夫人谷羽离京南下,取道南京准备返梓。在南京,他忽然发现便血,不得不改变行程。终未圆故乡之梦;

弥留之际,他反复交代子女,要爱故乡,关心故乡……陈列馆墙上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意蕴丰富,情真意切,直击每一位观者的心灵。

2012年5月28日,胡乔木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盐城举行。下午,先生的子女胡木英、胡石英来到鞍湖“三胡陈列馆”,乡亲们闻风而至,自发地守候在陈列馆的门前,盼望着能与亲人嘘寒问暖,拉拉家常。

临别时,牵挂的泪水,潸潸不止;依依不舍,全在渐行渐远的挥手之中。

那天,这感天动地的一幕,经原鞍湖文化站站长杨金宏先生这么一描述,令人为之动容,深深难忘。

杨金宏先生还就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乔木先生的父亲胡启东,及着名书法家、中国大陆标准草书唯一传承人、乔木先生的同学胡公石两人的陈列馆规划设计、筹建试展等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截至目前,这里已接待游客25万多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和书法交流的平台。

杨先生的家宅,在“三胡陈列馆”的后边,中间隔着一片竹林。

细看那一杆杆竹子滴青流翠,像旗幡,向前来的每一位客人表达着情亲和善意;端详那密密的、扁扁尖尖的叶片,像手掌,仿佛以诗的韵律,在影影绰绰地描绘着“三胡”魏然庄严的身影……

“三胡”生命的厚度里,蕴藏着生命的成色和意义。

一位在《有所思》中透露了一番豪情:“铺路许输头作石,擎天甘献骨为梯。”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一辈子在用他如椽的巨笔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深邃内涵;

一位思想维新,追求光明,拥护新四军,支持抗日,兴办教育,惠及百姓;

一位以毕生精力从事标准草书的研究、普及和推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海峡两岸及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是故乡人的骄傲;同时,更是一种精神的领引。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秉烛前行,走向未来,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在故里,在张本村胡乔木先生故居的西侧,一处新建的徽式建筑群拔地而起。

工地上,人来车往,马达轰鸣。虽是忙碌,却井然有序。很清楚,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眼前正在进行的只是一些墙体的外贴面、廊柱的粉饰等一系列精装修的细活。工程队的负责人说,我们这是在“描龙绣凤”啊!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要认认真真地贴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决不能让如此设计这么精美的园林建筑,因为我们手里的疏忽、出错、走样而跌份!

离开工地,我们在村部办公室见到了村主任罗登高同志,他为我们又是搬椅子又是忙着倒水,热情得像一团火。根据他的介绍,这项工程是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而规划设计的。工程总投资1.5亿元,工期三年,即从2016年1月开工,到2018年年底全部竣工。工程项目除了将乔木故居修葺一新,面积扩大至1000平方米,还要新建胡公石标准草书纪念馆、书法民宅市场、爱国主义纪念广场、滨水栈道景观带、张本老码头(蟒蛇河观光旅游始发点)、银杏园、胡公石墓园(书法碑林)以及生态观光农业园(农家乐)、游客接待中心等工程项目,一着不让抓好拆迁、道路、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他说,等到了那个时候,如果你再来这里,呈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张本村。张本村人的“中国梦”,也由此而扬帆起航。

罗主任的介绍,绘声绘色;一张张设计图纸,令人激动而振奋。

遐想到那个时候,当耕耘风雅与翰墨情趣不期而遇,一股股文化的浓香缭绕于蟒蛇河畔,张本村将是怎样一种旖旎的田园风光?“三胡”在天之灵,如果得知他们的家乡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有何感想?

记得读《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人民出版社编者在“后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乔木同志的七十自寿诗中有句云:‘江山是处勾魂梦,弦急琴摧志亦酬。’现在,‘弦急琴摧’已经将近两年了,但愿这本书的出版,能实现他的一部分遗愿,能告慰他的生前友好和敬重他的同志们。”

我的心思,试想借用上述的这段文字,为自己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之后,我去胡氏墓地,瞻仰胡公石先生的墓碑,接着又来到那棵直插云端、沧桑年迈的银杏树前,可谓浮想联翩!

倏忽,我又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我们这一代人,迎来一个全新时期,像张本人如此大胆落笔,浓墨重彩,必将描绘出春之灿烂。

回程的路上,微风拂面,布谷声声,远远近近的花枝草蔓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张本村,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在徐徐打开。可我,真有点急不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