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叙事散文 > 正文

元宵节

作者: 张金刚2021/03/18叙事散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似是一道时光之门,终结着火红的年节,开启了忙碌的一年。此时,最是需要满怀激情地热闹狂欢一番,算是挥别,亦是迎新。

“闹红火”的巡演,在传统文化强势回归的今天,“燃爆”了大街小巷,不论男女老少,皆摇身一变成了演员,相聚一起“耍”得正欢。压箱底儿的行头翻出来,看家的本事亮出来,一个个浓妆艳抹、披红戴花,敲锣打鼓、街头开场。

伴着“呛呛起呛起”的锣鼓点,喜庆的大秧歌欢快扭摆,不同年龄段的舞者,个个喜气洋洋、眉飞色舞,在观众自然围成的圈场中,摇摆彩扇、挥舞红绸、变换队形,扭出新市民的新风采。“咚咚锵咚咚锵”,大鼓大镲敲得震天响,引观众随着铿锵的鼓点一起“脉动”。挎大鼓的鼓手,挥舞鼓槌、大汗淋漓;举大镲的镲手,挽着红绸、凝神专注。“咚咚咚咚”的密集鼓点,敲出老鼓谱的新律动,也引逗着一红一绿两条彩龙蜿蜒旋舞,鼓动着一红一白两头彩狮飞腾跳跃。还有精彩的大头娃娃舞、二鬼摔跤、抬花轿、跑旱船、背歌、擎歌……在街头集中呈现,已然成为新时尚。

“观花灯、猜灯谜”,最中国、最文化,最亲民、最有趣,是元宵的保留“闹”法。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记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南宋灯会盛况,如今随处可见,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广场、社区、街道,到处张灯结彩,红彤彤、亮堂堂、乐融融,吸引着悠然观灯的人流,在微暖的春风中流连沉醉。有经典的六角宫灯、飞龙灯、金鱼灯、莲花灯、八仙灯,更有时尚的动漫灯、飞船灯、冬奥灯、机器人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的完美融合,让传承千年的古老灯彩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引人入胜。

观灯之余,猜灯谜,来场“头脑风暴”,最是欢喜。嵌入或悬于彩灯的各式灯谜,令观众跃跃欲试。知识储备充足的,自不在话下;拿着手机快手搜索的、家人亲朋组团上阵的,也无伤大雅,只为图一乐。“一身正气日月鉴,两袖来风镜高悬(清明)”的“节日谜”,“有女就好,有口就闹,有手照写,有水还干燥(少)”的“字谜”,“周扒皮(体无完肤)”的“成语谜”,“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灯谜”,“宏观天下再盛荣(伟大复兴)”的“十九大报告灯谜”……出其不意、异彩纷呈。猜谜、赢奖两不误,让人乐此不疲、不忍离去。

“点旺火”,在农村仍很盛行。长了一年的柏树,待春醒之前,砍些旁逸斜枝,在院中点堆旺火来烤,以祛除全身疾病霉运、祈求来年兴旺红火。元宵节,我定会回村,接替父亲负责砍柏枝、架柏堆、点旺火,用熊熊的火焰、浓浓的柏香,招呼四邻围聚旺火炙烤、唱歌、欢跳、闲聊,直至柏枝燃尽,只剩一堆火炭、白灰,用铁盆扣住,便是扣住了好运。

“放烟花”,在我所在的小城,元宵节是被允许的。虽为了空气质量,放得少了些,但节日气氛却是很浓。夜幕降临,站在街头或是阳台望向天际,璀璨的烟花与噼啪的炸响此起彼伏、循环往复,搅得小城开了花。满城烟花绽放今宵繁华,灯火满城推动世间年轮。烟花绚烂、消散之间,唤起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办晚会”,这几年才流行,城里乡里,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在元宵之夜同时精彩上演,歌舞、相声、小品、快板、戏曲,汇聚起干部、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各类文艺人才,吸引着四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聚拢来,共赴这春节最后的喜乐盛会。

元宵节,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在这个望月怀远、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刻,在天南、在地北,在故乡、在他乡,在城市、在乡村,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