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优美散文 > 正文

故乡的老街

作者: 邹凤岭2021/04/06优美散文

踏上故土,千年古镇立水岸,风姿犹在。老街曾用它那皱巴巴的脸庞,低沉沉的声音,温润润的目光,沉静地打理纷繁杂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何曾料,在时代滚滚洪流中,斑驳的秦砖抖去了灰尘,老旧的墙壁生发新亮,尽显它的古老与年轻。渴念故乡的老街,充满了无限希望。那街头立起五颜六色的霓虹,街尾不灭的寺庙香火,林荫深处长明的学府灯光,圆了无数人放飞的梦想。

我生在农村,家距古镇有十多里水路,老街是水乡人永恒的向往。初次去老街,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贫穷的岁月,老街自然苍老了许多,像是被遗忘在蟒蛇河边的一根枯树枝,有些灰暗。街上人流稀少,商流清淡。竹竿上晾晒的灰绿衣裳,淋着水湿,一轴轴横穿于街头低空,有些悲怆。

那一天,正赶上老街逢集(那时每10天逢一次集),天还未亮,父亲带上我划条小木船去赶集,好买条猪仔回家饲养。那年头,养猪是唯一不受限制的家庭副业。父亲手持木锨(用于扬稻麦谷粒的农具)当船桨,沿着小河,穿越芦苇荡,一路赶往那渴念的老街。清清的河水,绿色的田野,一叶小舟,荡漾在水上。

故乡的小镇,千年横亘在水岸沙堤上,面向大海,背靠里下河腹地,沙堤挡住海水和大浪,古镇锁住水陆交通的咽喉,故称冈门。家乡的小镇,古有范仲淹镇前挥手筑海堤,包世臣、孙在丰、林则徐在此率众疏浚蟒蛇河。近有新四军将士奋起抗敌寇,足迹永远印在沙岗上。郭沫若题书的中学校名,激励多少莘莘学子求知成长。水乡里走出胡乔木,还有书法名家胡公石,墨宝里彰显文化的古老。孝悌积善,早已随流淌的小河水,融入家乡人的血脉里。

小船驶向前,老街文曲桥出现在眼前,相传桥名源于明宣德年间状元李春芳。那一年,李春芳京城去赶考,夜半船行古镇边,忽见岸上人家灯光亮,母教女学。李春芳停船上岸走进该人家,听得母出一联:“麦黄麸赤面如霜。”女儿对不出,急得哭出了声。李春芳进京赶考的路上,怎么想也未曾对出此下联。入考场,考官大人出了“炭黑火红灰似雪”对联,无一考生能对上。李春芳喜出望外,此联正与那位母亲的联句相对应。中了状元郎的李春芳,回程膜拜那深夜教子的母亲,寻见街边原坐落的是东天庙,那尊佛像捧腹形似对他笑。

老街安福桥头前,立有高大的牌坊,牌匾上刻有“圣旨孝子坊”字样。父亲告诉我,牌坊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曾三次进行过大修。当年赐建牌坊,是为褒奖老街上孝子李建学,家穷德尚,割股煎汤,孝敬病父李元良,孝道渊源长。当年的牌坊,毁于日寇侵略的战火,那石牌匾李氏后人仍收藏至今。看父亲,说史往,沉浸在了儒雅风韵里,教我吟诵“老街文人总知名,五夜诗书十巷声”无名的诗句,兴致写脸上。

多少年,我对故乡老街的渴念,美在小桥流水人家,交相辉映,满眼都是别样的景致。看那老街的路面,用纯青的小砖站立而铺成,中间夹有条状的青石。青砖青石挨脚下,一座座拱桥跨越小河上。青青的路面,灰灰的楼屋,亮亮的店铺,脚步匆匆的人群。老街上,店挨着店,铺靠着铺,各式旗晃风中展。铜匠担子上挂满铜勺、铜铲和铜炉,随着匠人的脚步,晃晃荡荡,碰撞响“叮当”。用竹篾串成的熟荸荠、红山楂,散着油热的茶馓糖麻花,梆卖声中裹着甜和香。许家豆腐店,做出五香茶干品牌知名数百年。杨八爷开的铁匠铺,那红红的铁块,淬火在从蟒蛇河里打来的清水中,“哧哧”声腾起白色水雾,和着铁锤敲打响铿锵,奏出老街不息生命的乐章。要问老街有多老,那一块块布满断纹、磨圆了边角的青石青砖,诉说岁月的沧桑。

故乡的老街,是开启四乡八里人梦想的宝地。那些年,母亲在自留地里种上黄瓜、茄子和韭菜,待到老街上逢集那一天,背上自种的瓜菜去赶集,换回了供我上学读书的学杂费。再后来,李家大伯的外甥,贩些服装在老街摆地摊,赚得“第一桶金”,成为从老街走出的首位创业成功者。还有那镇上灯具公司的老板,资助我老家村上孤儿读书上大学,扶她成才立业,创办网店生意忙。那一年,老街后面沙岗上,出土大量唐宋古钱币,经专家考证,是为宋时在此经营海盐、大米的富商,避难于宋金交战盐淮时所埋藏。千年的古镇,不负水乡第一商埠的盛名。

重回故里,漫步于青石砖铺就的老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市灯火月映红。举目林立商铺间,醒目的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题书楹联悬挂于老铺中堂。水乡的老街用这不眠之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来送往八方客;焕发青春,生机盎然,古老与繁华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