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总想那座山

作者: 巴山2021/08/08现代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走出师范校门,在一所乡下学校教书。学校坐落在一个名叫姚市坡的小乡场上。姚市坡过去也名天台山,虽非地地道道的山,但相对四周那些众多的浅丘而言却要高出许多。站在乡场高处眺望四方,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里与其说是乡场,勿宁说它是一个闭塞的村庄更合适,不靠公路,仅有的一条来自“众小山”外的机耕路也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常年难见一辆机动车开上来。除了逢二、五、八赶场天,平时的乡场上是见不到几张陌生面孔的。至于歌厅、舞厅、酒吧之类的时髦玩艺儿,乡场上更是没影儿。精神娱乐的欠缺让常年工作在乡场上的人们倍感无聊乏味,我和我的同事们便总寻求着调到另一所学校去。

乡场的南边十多公里外,也就是那“众小山”的尽头有一脉名副其实的山,叫金盆山。我身居的学校门口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站在黄桷树下便能清晰地望见金盆山的身影。金盆山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山上白雾缭绕,变换多姿,美丽极了。每每寂寞无聊的黄昏,我便常常伫立校门口,久久眺望着那静穆的金盆山。夕阳下的金盆山更如一位披着金纱的高贵女子静静地矗立着。此时此刻,我的心中便油然滋生出无穷的遐想:想那常年不断的青翠,想那如仙女一样飘飘的白雾,还想那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要能在那样的地方生活该有多好啊!我常常如是想。

金盆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终于有一天,我遏止不住心头的冲动,特地邀上两同事同去爬金盆山。当我们翻过一个又一个坡坡梁梁,越过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气喘吁吁来到山脚时,抬眼一望:漫山遍野的茶树映入视野。原来那四季常青的青绿凝碧就是这些密匝匝的茶树林啊。

“就这一片茶树林有什么好看的?”同事一下子失望起来,有点怨怪我的意思。

“别急,那山顶的金盆池才真的美呢,不是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吗?在山下你当然看不到真正的美景了。”我极力给他们打气鼓劲。

紧爬慢爬,走走歇歇,我们三人终于爬到了山顶。来不及喘息,我们又迫不及待地奔向那渗透着美丽传说的金盆池。

啊,就一个普通的小水池!所不同的只是它的四周长满了茂密的杂草。

“就这么个破池子呀,山下哪儿不见啊。唉,真让你小子给骗了。”同事又埋怨我了。

的确没啥好看的,我再不好为自己申辩什么了。

见不远处有间草房正冒着青烟,我们赶紧走过去。一看,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农正在升火做饭。他说他是这个茶场守茶的。老农很热情,也很健谈。没想到,当他得知我们是专门来游金盆山时,却露出了一脸的诧异。

“这么个鬼山上有什么好玩的?”

“可这里却有着那么美丽的传说呢。”我还是有点不服气。

“传说也只能是传说罢了,”老农想了想又道,“要说这方圆几十里,传说最多的还是那里,”老农边说边指给我们看,“你们看,那最高的那地方,有一个红点移动的那儿,据说,许多年前……就是那几窝大黄桷树,怕也有几百年了……”

“啊,那不是我们的乡场、我们的学校吗?”我们一起惊叫道。那飘动的红点不正是校园升起的国旗吗?

“你们学校?你们是从姚市坡来的?”老人更惊讶了。

“是呀,我们就是在姚市坡看到这儿很美,才——”

“哎呀,你们怎么——唉,”老人叹了口气,“也难怪,你们常年生活在那儿不觉得,偏要跑到这儿来。你们年轻人哪,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身边的东西再好也不觉得,只想着别的……”

“人哪,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咀嚼着老农的话。慢慢地,我终于明白了,一种惭愧便随之从心头升起……

的确,人总喜欢对遥不可及的东西苦苦追寻,却偏偏对自己的身边视而不见。不久前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人总是以为远方才有风景,其实风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一颗炽热、细腻而诗意的心去观察、去感悟、去欣赏,就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当用心去观察、欣赏自己和自己的身边,你定会发现,“我的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