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同行

作者: 周晓慷2016年01月27日心情散文

从事多年写作,有一大收获就是和一些久闻其名难见其人的名家成为同行挚友。这些名家很有气场,你若没有足够的储备,就等于在大排量的SUV车旁行驶节能型环保小车,偶然并行,难以超越。因为同行者稍点油门,就可以把你甩得不见踪影。

这一次,我邂逅了年志勇,在南京一个人头攒动的会场。记得两年前,我们初遇在北京一个全国颁奖会上,到北京领奖,等于上天创造了让我近距离见识这位大作家的机会。见到他一聊,原来我们都属当年在《人民邮电》“鸿雁”文学版叱咤风云、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资深编辑顾震美先生是我们出道的引领者和师长。多次笔会,不是他走不开,就是我工作忙碌,错过见面的机会。这一错,竟有20年。聊到他的创作成绩,年兄一副气定神闲的表情,悄然告诉我第五部长篇小说的构想。在接下来的颁奖会上,他简洁扼要的个性化发言,炫得这条东北汉子更为立体有质感。在我眼里,年兄本身就是一部耐读的长篇小说。

这一次,年兄在南京给全国宣传同行讲自己从业经历和体会,其实是一次生动的文学与新闻写作的教程。我对他说,本来要急着赶回家乡,因为有他的讲座就推迟了回程。没想到,年兄在意了,准备的丰富讲稿在大段删减和跳跃着讲。这一细节让我感动又纠结。那是一堂富有情怀的讲座,他在“文之惑”、“读之妙”、“写之道”、“人之初”、“情之要”等章节中,剖析古今中外诸多文学作品,咀嚼出了自己独到之味,意犹未尽,引人入胜,赢得阵阵掌声。他在创作中着眼宏大叙事又精刻细节,难怪我听到了一位知名的新闻人士曾把他的作品作为枕边书。年兄居然能把文学与新闻之间开辟一条通道,引人在聆听和鉴别中顺利到达应有的彼岸。没有写过一份辞职报告的他,却经历着电信体制的多样化变革、转型,跳跃了多家运营商。故而,他的作品不是“吹糠见米”,而是历经锤炼,非常厚重。有的作品还被推荐参评茅盾文学奖。我依稀分辨出年兄写作之道上大气象的脉络。

王万隆,属于不用多问的名记,多年蜚声电信行业。他是位出色的文字工作者,开办了许多写作培训班和研修班,在行业内可谓桃李满天下。而我聆听到他的两堂课居然是讲摄影的,他把自己的照相机誉为“枪把子”。枪不离手是一个猎人的写照。万隆兄可谓一位“上天入地”的猎人,他的讲课无水分大都是干货,纵有液体部分,也是他融入的汗与血,是一种坚实的“柔软”。8年线务员,到驻守20多年的《人民邮电》上海记者站记者、《文汇报》特约编辑、一家文学社副社长……他的身份多,亲历多,身临其境并带些自赏的讲述,果然能吸引更多听众。

这一次,王万隆利用晚间开办三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来自全国应急通信战线上的部分通讯员享受了一场摄影盛宴,无人垂下发困的脑袋或分神看手机。每张图片背后都有他亲历的故事。如:他接父亲垂危通知赶往医院的途中,路过一个电信施工场地,已经开过两条马路的他又踅回,抢拍了这个稍纵即逝的画面,等赶到医院时没能和父亲讲上话。我在他播放的片子后还看到他的宝贝儿子,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在认认真真地当父亲的助手。意在接班吗?我曾暗自猜想。现在他儿子果然是电信员工的接班人了。不由想到他曾经对我关照的话:“孩子到大学,不能死读书,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积累,看到合适的重大活动主动贴上去,多参赛。将来工作就上手快。”他的话更像是一位职业新闻人的写照,如今也在我家成为育孩宝典。

坦诚,激赏,携手,相惜、辉映,期盼……支撑着我写稿30年,遇到了类似年志勇、王万隆这类不常遇见却神交已久的兄弟,还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诗文俱佳的云南作家彭彬等姐妹。新闻同行,文学同道,相互关注,尽一切可能,聆听对方。聆听同行,也会赢得更多的可能。毕竟读者在变“老”,我们需要的鲜活和升华,只能来自思想,生发情怀,聚优实力。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