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沈从文

作者: 我喜歡一只大白兔2016年03月07日经典散文

说起沈从文,我想到的是他的“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再者就是湘西世界里的人文情怀,那原始的淳朴的人性美。而他的诗《黄昏和午夜》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沈从文,他是孤独的,无奈的。

《黄昏和午夜》写于1949年10月1日,正是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之时。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写诗、散文纪念这一伟大的时刻,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充满欢乐、慷慨激昂的感情。而沈从文的诗确实异常的静,黄昏是静的,午夜也是静的,这该是怎样一个久经沉浮、历经沧桑的人的心境啊?“沉默暗哑”的“半个世纪”,“暗暗淡淡”的“光影”,诗人的内心是何等的无奈,“帝国封建”已经成为往事,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热烈的掌声”在欢庆新中国的成立,这激情洋溢的节日里,诗人却变得沉默了。

沈从文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他的小说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他有着“乡下人”的气质,坚持着自我写作,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因此,他的作品很少有涉及政治的,读他的作品不会有精神的压抑,有的是情感的压抑。他拒绝参加任何“进步”或是“反动”的团体,大概正是这样的原因,让他处于孤立的状态。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后期阶段,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解放军,全国都在盼望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这时的沈从文却是无奈的,忧郁的。郭沫若是左派文人领袖,他发表了《论反动文艺》,措辞严厉地指责沈从文是个专写色情的“桃红色作家”,还将沈从文定性为反动文人,这对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政治上的迫害是沈从文的创作陷入了低潮。处于孤立地位的他希望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他希望“随同那个‘群’直流”,一个坚持自我的人现在却要“随波逐流”,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呢?他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这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他拥护毛泽东思想,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想去顺应时代的发展。

“红墙”和“黄昏”都在“沉默”,“看人事倏忽,衰落和兴起”,诗人仿佛预感到了自己的未来。我不知道诗人是否在暗示他和他和郭沫若的斗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我也很想知道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判是否是出于私情,他看不到沈从文作品里真挚的情感而专注于“桃色”,谁知道一个私生活糜烂的诗人对沈从文的批判是出于何种目的呢?沈从文即使有满腹的委屈,他却无从诉说,只能对着这“黄昏”和“午夜”沉默,“可不知春时来的风,应当是想什么方向吹!”是人的内心是惶惑的,但他的头脑却是异常清醒的。

“自然光景的沉默启示我,教育我,蕴藉,温和,又深厚悲悯。”这些情怀都是他曾经赋予小说人物形象的,但现在他希望自己能够蕴藉,温和,深厚悲悯。使得,他的内心是悲悯的,孤独的他,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奈,疲惫,他饱受着人生的辛苦后,终想获得“新生”。受尽迫害的他,家成了他唯一的港湾,温情而充满活力。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