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买了假货,怎么办

作者: 娴清2016年03月19日原创散文

昨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这个日子,就会组织各种消费维权活动,打击假冒伪劣的产品,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从“地沟油”到“苏丹红”等等不安全的产品,让我们都练成了火眼金晴,买东西时东挑西挑,步步惊心,生怕回家来大呼失算。那在古代,作为一个有些小钱的亲,要是买了水货,可怎么办啊?

在宋代的时候,有瓦子,又名瓦肆,就是商业汇通的集市,卖啥好玩艺的都有,但假货也开始盛行,到了北宋末年,很多地方造假风行了,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记述,“今市中货物奸伪,无过于汴京。”相传,有个小贩买了一些杏花村的酒,运回来出售,没想到路上奔波打碎了几坛子,这给他心疼坏了,这往返的路费算上就没利了,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出馊主子,给酒里掺水,这样再卖出去,好回本,于是他就这么做了。 还有的卖花的老太太,兜售鲜花,结果买回花的人一看,只有外面一卷是插的真花,里面全都是假花。

但从小说里描绘的宋代市井生活,就知道宋代也是有不少老实商人的,最出名的就是《水浒传》武大的炊饼,从武大的厚道憨实就知道他的炊饼份量够,绝对正品,别无分号。当然小说家言,实则宋代书籍的质量就是相当高的,禁止伪书,宋版书如今比较稀少,价值很高。

以假乱真,三千假买不到一个真,连纪晓岚也着过眼,中过道儿。纪晓岚在京城买了16块号称为明代制墨师傅罗小华制的墨,装在一个旧盒子里,回去一用,竟然是泥巴做的,只是将表面染成黑色。

这些手法还不稀奇,最奇特的是等到了皇帝手里,凡是宫里流出来的就都是真品,其实不少都是假货,连溥仪都知道太监们早折腾到外边不少东西。

那在古代怎么打假呢?大家一定会脑补到在《水浒传》里蒋门神挨打的画面。蒋门神是个商贩,也是街市上的霸王,可遇上鲁智深看不上强娶人家小姑娘,就故意挑剔他卖的猪肉,一会要净肉、一会要肥肉、一会要皮肉相连、这样的买家出现,也实在是够头痛了。

其实,从周代就知道要打假了,《礼记·王制》说,“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度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若是商品质量不过关就不允许出售贩卖……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主张诸多“不食”禁忌,其中有三条涉“毒”,值得注意:一“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二“色恶,不食”;三“臭恶,不食”。 大有看准再出招,遇淘宝非砍手不可的架势。

东汉时,食品安全不过关的,要处罚相关的销售人员及官员,唐代更甚,要求凡商品质量不过硬,数量短缺的售卖者就要打八十大板了。清代时,溥仪知太监偷盗宫中的东西,还有以假乱真之类的行为大为震怒,还有开销等种种问题,把太监们都赶出了紫禁城。

总结老祖宗的打假法则是明严立法,有过必究,全力维权,那不让消费者白花一文钱。假货泛滥的理由,除了监管不严之外,就像马云所说是和人性阴暗面的较量,《红楼梦》里曾说:“三千假换不了一个真。",要想从根底抑制假货,只有新风,把求真务实的理念在每个细节做到位,真品正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通过口碑传播,才能形成品牌影响力,成就一番事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